万望成全 发表于 2010-7-30 06:56:34

昨日较晚上传,早上来看个别字有误,格式也出入,致歉并请谅解,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涵之君题写斋馆名 “耐霜书画印馆”,并请在落款上写年月,不胜感感谢谢。

   

地址:宁波海曙区迈水桥巷70号301室   王俊
手机:13957849106
邮编:315012

发哥 发表于 2010-7-30 09:08:14

年轻有为

好字,欣赏!杨先生成名早,有利也有弊呀。

营口老杨 发表于 2010-7-30 11:33:57

佩服得五体投地,真乃高手中的高手。我从头至尾拜读过,自叹不如,十分景仰。通过学习,我对练习楷书充满了信心,特别是学习欧体竟能写到这般境界。欣赏。

杨涵之 发表于 2010-7-30 12:15:01

活动截止!名单稍后公布!

水墨仕 发表于 2010-7-30 12:27:49

关注期待

品墨 发表于 2010-7-30 12:29:31

原帖由 杨涵之 于 2010-7-30 12:15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活动截止!名单稍后公布!
希望都像杨老师一样

杨涵之 发表于 2010-7-30 12:33:12

本次展览的精彩回帖获奖名单如下:

以下网友获得本人四尺对开书法作品一件:
草木青青
兴吾堂   
冷砚   
云破越来花弄影   
鸿咏   
元硕   
淡寂斋   
怡情怡志   
汲古斋主人   
三珍居士

以下网友获得本人四尺对开题写斋号(四字以内)作品一件:
老白----思斋
少波----德墨堂
xiejichang----洗心堂
芝兰轩----芝兰轩
沫墨
水墨仕----得趣斋
达达大师
止渊
汉云轩
品墨
爱微草堂主人
万望成全

请以上网友速将您的地址、邮编、电话,申通快递是否能够送达,获得题写斋号的网友一并将斋号内容通过站内短信发到我处,以便将奖品寄出,谢谢!

云山楼主 发表于 2010-7-30 12:33:45


   杨华老师的篆刻,有颇为突出而鲜明的玉印特色,温润闲雅,清新明快,外柔内刚,含蓄蕴藉为优长的风格形态。杨华老师篆刻中属于圆朱文一类的作品最见功力。在圆朱文范畴里,传统篆刻宥三条路径可寻,一是以小篆结构为基础,强调表现笔法趣味的作品,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诸家;二是以世称铁线篆为形式的作品,如汪关,吴朴堂,王福庵诸家;三是陈巨来以铁线篆为基础,注重文字装饰结构的圆朱文形式,而杨华老师的作品,以第二类为主,并吸收陈巨来特点,加以变化,形成自己特色。从整体上看,杨华老师在后两类圆朱文形式的创作中,又以第二类鉄线篆形式最为成功,其少字数印线条婀娜中见劲挺,平直中变方圆,疏密有度,开合自然,屡见佳作。
    杨华老师所制的一些佛像印,不斤斤计较于小处的得失,大刀阔斧,给人以简洁生动、具有装饰性的强烈视觉效应。化匠心巧思于天地之中,自然,深远。无论第一眼还是细细品味都很打动人。也许这正是杨华老师有意无意间所想要达到的吧。首选以整体组织的简洁明快造成极强烈的视觉刺激,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细细琢磨看似随便早早搭配却极为讲究,线条也颇耐人寻味,于是乎很容易便使我们接纳,进入了他那种创作氛围,从而或多或少感受到一些作者的心迹吧。

--------------------------------------------------------------------------------------------------
321100   浙江省兰溪市教育局寿建刚    电话13706897290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北兰亭书友会创始会员    [入展中国书协展览12次 ]

杨涵之 发表于 2010-7-30 13:00:43

原帖由 云山楼主 于 2010-7-30 12:33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杨华老师的篆刻,有颇为突出而鲜明的玉印特色,温润闲雅,清新明快,外柔内刚,含蓄蕴藉为优长的风格形态。杨华老师篆刻中属于圆朱文一类的作品最见功力。在圆朱文范畴里,传统篆刻 ...
先生的评论我看到了,感谢您对我的关注,您没有获得本次活动的纪念品,原因是在您的评论中大篇幅的转抄别人的文章,并非您自己的感受,其实网展送作品就是一个游戏,既然有规则大家就要遵守!再次感谢您对我的关心!

以下是赵熊老师在《珠圆玉润的起点》一文中的原文,请您对照比较:
。。。。。关于杨华的篆刻,孙家潭先生曾有很好的概括,他认为杨华的印“有颇为突出而鲜明的玉印特色”,并“以此为基础而形成了温润闲雅,清新明快,外柔内刚,含蓄蕴藉为优长的风格形态”。如果说细一点,杨华篆刻创作中属于圆朱文一类的作品最见功力。在圆朱文范畴里,传统篆刻宥三条路径可寻,一是以小篆结构为基础,强调表现笔法趣味的作品,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诸家;二是以世称铁线篆为形式的作品,如汪关,吴朴堂,王福庵诸家;三是陈巨来以铁线篆为基础,注重文字装饰结构的圆朱文形式,而杨华的作品,前些年主要以第二类为主,近些年逐渐吸收陈氏特点,印风又见变化。从整体上看,杨华在后两类圆朱文形式的创作中,又以第二类鉄线篆形式最为成功,其少字数印线条婀娜中见劲挺,平直中变方圆,疏密有度,开合自然,屡见佳作。二十多年前,我曾获一套韩登安先生手刻毛泽东诗词印蜕,一石刻一首诗或一首词,其功力令我钦佩之至。。。。。。
以下是丁伟老师在《全心意地感受全心意地表述——杨华书印印象》一文中的原文,请您对照比较:
更如他所制的一些佛像印,不斤斤计较于小处的得失,大刀阔斧,给人以简洁生动、具有装饰性的强烈视觉效应。正如我们看马蒂斯的绘画和民间剪纸,简到不可以再简,高妙所在却是鲜明地道出了作者艺术语言。记得我曾看到过齐白石的一幅画:窄而长立轴,简简二笔焦墨代表荷茎,其他十分之九的地方大处留白,一只黑蜻蜓在画面右面徐徐落下。全图不施半点颜色,甚至连浓淡墨色都不调,只依靠用笔的缓疾虚实,点与线的搭配运用来增强效果,整幅画却意趣盎然,化匠心巧思于天地之中,自然,深远。无论第一眼还是细细品味都很打动人。也许这正是杨华有意无意间所想要达到的吧。首选以整体组织的简洁明快造成极强烈的视觉刺激,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细细琢磨看似随便早早搭配却极为讲究,线条也颇耐人寻味,于是乎很容易便使我们接纳,进入了他那种创作氛围,从而或多或少感受到一些作者的心迹吧。

品墨 发表于 2010-7-30 13:11:38

原帖由 杨涵之 于 2010-7-30 13:00 发表 http://www.ddsfw.cn/images/common/back.gif

先生的评论我看到了,感谢您对我的关注,您没有获得本次活动的纪念品,原因是在您的评论中大篇幅的转抄别人的文章,并非您自己的感受,其实网展送作品就是一个游戏,既然有规则大家就要遵守!再次感谢您对我的关心 ...
评的太认真了,这是杨老师的风格
页: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查看完整版本: 【精英出场】涵古清灵 自写正大——杨华书画印艺术大型网络展(优秀回帖送作品斋号)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