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咏 发表于 2010-7-22 09:54:48

涵之书法,灼灼其华

涵之书法,灼灼其华
杨华先生是我的好朋友,虽然没有谋面,但与他在网上交流,感觉他很谦和,有丰厚的内涵,是我向往的朋友。这次“涵古清灵 自写正大——杨华书画印艺术大型网络展”,很多的艺术家纷纷杨先生的书法绘画题词作序,很羡慕很为他高兴。
很多人都感觉杨华太年轻,但他有这样的资本,书画印刻字皆可称能,也常有诗文见赏于道友。其书诸体都显才气与功夫,又得诸师手教。杨华兄的才气,可观诸其书作。其取法于古,而又不囿于古;架构灵活,腾挪之势,流畅中中尽显生气;笔运自如,疾涩、虚实脱略安排,局面又摇曳生姿。这正如沈鹏先生所说:“杨华是以自己的笔墨表现手法,给观者一种很强的震撼力和文化底蕴,他营造的空间意境和包容博大的构成效应,无声的倾诉着他对世界、对人生、对艺术的深层理解,使人产生涟漪般的愉悦和快感。”
杨华兄的刻字别有天地,我是说在他的思想里,他对书画艺术的创作感觉和主体精神所呈现出的复合型态势,有许多促人寻思的元素。
杨兄从中学教员走进了专业的书画院,当是主动追求沉淀的好机遇。儒家讲究“尊德行、道学问”,二者无先后、轻重之别;书画院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环境。杨兄见多识广,获取资源的渠道更为方便,做起学问研习书法则会更具优势。
最后祝杨兄的书展大获成功,书艺大进!

范丙臣 发表于 2010-7-22 17:00:35

得如此多名师指点,真艺术家的幸事。文书画印刻样样精通且都有成就,真才子也!
慢慢品读学习

元硕 发表于 2010-7-22 17:50:41

首先祝福先生展览成功!学生应该是20号晚上接到先生的消息,看见有先生的展览。
想一下!原来认识先生已经整整三年了。第一次接触,是在07年的7月初,先生在中国篆刻网举办首次书画印大展,学生“惊叹”学习并有幸获得您的一幅作品“宠辱不惊”。那时我刚刚初中毕业。如今已经该上大学了。。。这期间内,学生冒昧,刚解释先生就去打扰您!先是写信,后来是站内短信,还有手机短信。。。您都很爽快细心的给学生回复!再一次感谢先生!!感谢先生对我的教诲!
尊敬的启元白爷爷在给徐利明先生信中说“少看今人的字 少想今人的字。。。仍宜多写些楷书。。。”。可是固执的我偏偏认定先生您的书法,篆刻,绘画是一定可以看的。因为它们不是那些所谓的什么流行,前卫,“潇洒”。绝大是很认真的很传统的也有自己面目的楷书作品!(有些太漂亮的甚至动人心魄,让学生叫好鼓掌!比如年初考国美,到西泠印社,第一次近距离欣赏到了先生的楷书作品。嘻嘻嘻~)至于学习,反正先生的作品不会误导我,不会是那些污,误了人眼的“视觉垃圾”!也更难能够引导我们这些对于传统艺术还没有入门,或者仅仅刚刚入门的小孩子,能够认真起来,尊重传统,认真仔细,怀以敬意地与古人对话!向先贤讨教!!!书法您教我要认真写才行,篆刻,您告诉网友,要大口大口吸收秦汉印的营养,来丰富自己。。。您教我,从摹刻自己喜欢工稳玉印入手。。。这些都是例子。(还有白狼刘轶道友还有詹波道友~就更不用多说了~嘻嘻!再一次感谢先生!向先生鞠躬了。)
   您的展览学生学习过。多数在您博客还有您的网络工作室看过!意见批评?恐怕还没有入门的学生实在没有资格说。但是从感觉上,,,私以为您的楷书是不是卢中南先生走的近了些?不成熟的话语,请您勿怪才是!!
   先生是我尊敬的先生,实为一位合格,优秀的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个“送给”您。。。。不知道用在您身上合适不?嘻嘻嘻~原本打算趁假期前去拜访先生,可是由于您有“巨大的任务”~所以就改日去打扰!(另;请您赶任务的同时,注意适当的休养~再次祝福先生。。。)

                                                             学生王宇顿首顿首

[ 本帖最后由 元硕 于 2010-7-23 21:47 编辑 ]

淡寂斋 发表于 2010-7-22 22:48:06


先生身兼多体,书、印、画俱佳,全面发展,这样的人物在书坛或者是在画坛,书法又各体皆能,修养全面,成殊不易,特别是正楷亦古亦新透出的是典雅,并透出一股清气,书法中清气是何等重要啊!真是才华横溢。
王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职者方可绍于古人。”我认为“神采”二字,也就是一种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形质”则是赖以成化的笔墨技法;神采是精神的外化,形质则是笔墨功力的内核。我想这样的见解同样适合对先生国画的赏鉴,
中国绘画讲究单纯静穆,艺术家气质贯通于笔法用墨之中,看似散淡,实则心气内敛,鞠养了恢弘的文化底蕴。对这样的文化精神进行表达和阅读,就需要浸濡在它的文化氛围中,特别是在文化传统离我们渐行渐远的今天,更需要以超迈的精神来透悟时空的隔膜感。在这些方面,我们从老师的作品看到先生秉承了绵延千年的艺术精神,以独有的东方特质,传写着别样的艺术神态。中国的传统艺术在神游、卧看、观览上极具魅力,融内心感悟于一体。感观老师国画会感受到一股扑面的悠悠古韵,它如行云流水,潺潺而过,有空旷的意境,自然化作皴擦点染,尽显忘我之境。用笔疏朗,但又多追求形简意周之态,经营位置不拘泥法则,任意在视觉的飞动中自由驰骋。其作品内在地蕴藉了一种文化气场,它需要文化感应,才能去进行神游观览;也需要观者深深体味中国绘画的那种书卷气,方可领略其古雅韵致、从心所欲的明健法度
当今印坛,篆刻已由书画之附庸走向独立,观赏方式也由书斋里的掌上观步人展厅作壁上观,使其审美方式、审美特征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先生篆刻作品始终贯穿着自由浪漫的气息,但却不愿脱掉雄浑庄严的外衣,这仿佛是穿着睡袍在雪地上撒野。尽管如此,在他雄奇恣肆的背影里还是写满了江南文人所特有的儒雅与细腻。这一点,我们从其用刀处便可觅得。其用单刀非北派之大刀阔斧,用双刀亦非汉印的严整光滑。其强调的是用刀过程中的自然与随意,强调刀法与笔法的契合,所谓“刀笔合一”。从而将线条的质感表现得细致入微,古趣盎然。他貌似不事工拙,任意为之,但要知道表现随意其实比表现严整更辛苦。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平和放松的心态,严谨扎实的传统功力也必不可少。
先生圆朱文印的线条很圆净,但也不乏坚挺。作为形成篆刻风貌的最基本细胞与元素,先生很注意印面中的点、线、曲、圈、折的精心锻造,往往将线条作中间圆厚两头尖稳之态,充满了张力,这在独立的横、竖直线上体现最甚。独立的曲线,则被处理成轻、重,轻之形势,线条富有韵律。在这两种主要的线型中,先生自觉地把握着线条轻重的程度,将线之美妙刻画得淋漓尽致,将线之节律呈于刀起刀落之间,由此,构成了线条有别于古人,有异于今人的审美情趣:简约而不简单,浅雅而不浅白。
先生的创作意识和表现方法都很好,作品既有时代意识,又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目前虽然还不成熟,但是照这样努力下去,发展空间很大,前途未可限量。
祝先生网络展成功!

[ 本帖最后由 淡寂斋 于 2010-7-30 18:49 编辑 ]

水墨仕 发表于 2010-7-22 23:18:24

  杨华先生非常年轻,而在书法、篆刻、绘画领域早已声名远播,口碑载道。他的艺术水准和所取得的成绩已令诸多同行投来羡慕的眼光。
  杨华先生的楷书无不有端庄、匀称、协调、和谐之美,从而表现出唐代楷书的完美和成熟,且将自己的艺术个性融合于共性之中,于动态的相对平衡中建立起严格的法度,显得正而不板,瘦不露骨,肥而有骨,清而不薄,从而臻达文质相偕,形神兼备,意法相参,理趣相生的境界,作楷书以培养一个人沉着、精到、细腻、完满的点画功夫。书写楷书时要求每一点画能完满到位,一丝不苟,使其点画有一种圆浑饱满的立体感。我们仔细观赏杨华先生的楷书,几乎没有一画是一样粗细的线条,其中有轻重、有徐疾、有虚实、有浓淡枯湿的变化,亦几乎没有一画是笔直笔平的,它总是不直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仰或覆,或向或背,充满着一种人的姿态,而这一切微妙的变化都能在楷法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华先生的篆刻作品, 既有传统之神,又有现代之韵,观其作品总令读者有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之感。作品开始师法秦汉及明清名家,且不为其所拘泥,印艺大进。作品博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在用刀上,单双刀相结合,爽利含蓄,柴而不薄,厚而有骨,拙中见巧,自然古朴,干净清健,博得人们的喜爱。 其作品法古而不其印在形式上雍容典雅,用刀上含蓄凝练,追求金石书卷之气,既继承了清代以文人为主体的印人审美思想,又与时俱进。在整个审美基调上他汲取了文人印中的那种幽深、含蓄、凝重,奏出自己饱满、明朗、健美的调子。他用刀,纵横驰骋,求得刚健婀娜、苍劲厚朴之古风,他游刃有余地把自己的篆书纳入方寸的印面,求得酣畅多姿,刀笔兼美的艺术效果。

  杨华先生的山水画给笔者的印象是古雅而从容。古雅源自对古人、对传统山水的崇拜和追摹。从容却要有极娴熟的技巧,只有将技巧融入你的艺术心灵,你的艺术语言表达才能从容。从容也是一种心境和气质,古人的绘画大抵都是从容的,那是因为古人冷静理性的本真气质来源于当时人文环境。杨华先生的从容则生之于对经典山水和现代笔墨把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你的作品才能形成个人的风格和气质,他的绘画线条、笔法的秀峭和丰富,反映了其作者基本功的扎实和厚实。有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和对传统经典的把握,杨华先生山水画个性语言特征也就十分鲜明的表达了出来。
  工笔画虽源于宋人花鸟绘画,特别在其尚繁的一面,但在花鸟意境却与传统境界拉开了距离,意味与主题上有的甚至已大相径庭,相去甚远。应该是有点天赋的缘故吧,杨华先生在技法上的运用已经蛮好,工而不塞,工而不腻,工而不僵,着色鲜艳处不见粗俗,浓重处无有呆滞。有的作品,更将水墨技法与工笔效果结合起来,将大面积的设色渲染乃至透光与主体形象精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统一的协调。造境的选择上,明显已从精致取胜转向装饰性甚至抽象的探索,把小品花鸟画迈向大境界花鸟做了一种推进。偶有一种富丽的基调,色彩也在与墨的种种“关系”中被敷染,因而浓烈而不失沉稳,尽显雅妍气息。传统的工笔花鸟往往以精细而使人瞻仰止步,但反过来说,这种程式化也很容易使功力被匠气所掩,让思想在套路的覆盖下窒息。杨华先生经过长年的写生与临摹,在掌握花鸟的客观状貌之后,其在把握造型和意境上已达到了几可以说是率心任意的程度,也能从容地把握画面渲染的火候,从而使作品焕发出自然天成的气象。从中我们不难窥见他的审美观念和取向,窥见他建构个性形式语言的过程。
  像杨华先生这样年轻的实力型、学养型书画艺术家,带给人的也将是不一般的期待。凭着杨华先生的才情,学识与努力,我相信,他给我们带来的将会是一个个更加璀璨的成果。

  祝贺 先生书法网络展圆满成功!如有可能请赐小品学习或提 得趣斋,谢谢!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利华益小区30号楼2单元101室   韩培勇 深夜 于得趣斋 灯下   邮编 257400

[ 本帖最后由 水墨仕 于 2010-7-22 23:29 编辑 ]

荷香源泥 发表于 2010-7-23 08:05:45

云山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08:31:16


      杨华老师的篆刻,有颇为突出而鲜明的玉印特色,温润闲雅,清新明快,外柔内刚,含蓄蕴藉为优长的风格形态。杨华老师篆刻中属于圆朱文一类的作品最见功力。在圆朱文范畴里,传统篆刻宥三条路径可寻,一是以小篆结构为基础,强调表现笔法趣味的作品,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徐三庚诸家;二是以世称铁线篆为形式的作品,如汪关,吴朴堂,王福庵诸家;三是陈巨来以铁线篆为基础,注重文字装饰结构的圆朱文形式,而杨华老师的作品,以第二类为主,并吸收陈巨来特点,加以变化,形成自己特色。从整体上看,杨华老师在后两类圆朱文形式的创作中,又以第二类鉄线篆形式最为成功,其少字数印线条婀娜中见劲挺,平直中变方圆,疏密有度,开合自然,屡见佳作。
    杨华老师所制的一些佛像印,不斤斤计较于小处的得失,大刀阔斧,给人以简洁生动、具有装饰性的强烈视觉效应。化匠心巧思于天地之中,自然,深远。无论第一眼还是细细品味都很打动人。也许这正是杨华老师有意无意间所想要达到的吧。首选以整体组织的简洁明快造成极强烈的视觉刺激,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而细细琢磨看似随便早早搭配却极为讲究,线条也颇耐人寻味,于是乎很容易便使我们接纳,进入了他那种创作氛围,从而或多或少感受到一些作者的心迹吧。


--------------------------------------------------------------------------------------------------
321100   浙江省兰溪市教育局寿建刚    电话13706897290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北兰亭书友会创始会员    [入展中国书协展览12次 ]

周立志 发表于 2010-7-23 09:35:40

祝贺杨华网展成功!佩服杨华兄精、气、神!

苇风 发表于 2010-7-23 09:40:08

森豪正室 发表于 2010-7-23 10:33:43

页: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查看完整版本: 【精英出场】涵古清灵 自写正大——杨华书画印艺术大型网络展(优秀回帖送作品斋号)

艺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