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徐

【老徐报道】“辛卯上巳·曲阳雅集”在河北曲阳隆重举行(全纪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荣庆:还有一位所谓的愤青,前几年是在网上还是报纸上,他认为唐太宗把王羲之尊为书圣,可恶的很,是罪魁祸首,他要打倒唐太宗,要把王羲之从书圣的宝座上给拉下来。这个年轻人我不大熟,我不知道他字写得怎么样,我估计够呛。
    关于创作这一块,我想大家都很关心,我也很关心。我有一些想法也请大家批评、指正,互相切磋。我为什么在议题里面地区一个“融通”的问题,我觉得这很重要。我们都是注重传统,写字基本上都是按照古人的那套办法来进行的。古人最注重的是什么?我归纳了一下,有三条。一个是注重人品,一个是注重功力,一个是注重学养。人品就不说了,功力就是基本功,学养就是字外。这个非常重要,我提了一个融通。怎么叫融通?融通书史,整个书法史的情况咱们得了解,融通书润,融通书理。后来写帖,又加了碑的东西,也给了我们很好的资源,碑帖融通。你要能做到融通,实际也是一个综合的功夫,这两样功夫必须要下。现在看,特别是年轻的朋友,练字这块特别重视,另外学养这块不大流行。打个比方,就像走路,两条腿走路是正常的,要是单腿蹦就不行了,所以咱们还是要双管齐下。
    这里面技法这一块,大家都很关心,非常重要。我的理解,技法是书家看家本领,书法也是一项活,是一项技能要求非常高,又非常细的活。书写技能的锤炼主要是规矩法度的锤炼,和综合变通能力的锤炼。这个变通实际上也可以用融通来说。写字有法度,用笔有法度,用墨有法度,不拘形式有法度。相对而言,解字和用笔更重要,我认为解字是一大关,必须高度重视,过好这一关,用笔乃是书法中最核心的东西,其极端重要性更不用说。总之,解字、用笔、用墨乃至形式,均需法度精微、高度熟练。然而不止于此,更为重要的是还要善于灵活变通,变通就是严守法度前提下的随机变化,解字的变化、用笔的变化、用墨的变化、形式的变化,加到一起便是无穷无尽的变化。所以我认为,着力培养熟练解字、用笔、用墨、形式上的变通能力,或者叫融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出办法,能力越强,你的办法就越多。这是我关于技法这一块的一个很浅的体会。
nEO_IMG_IMG_04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写字写得很好了,但是从永无止境来说,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精进,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这也算是我的一个认识。调整也是很重要的,技法上也要调整,主要是取法,不断地丰富自己,调整当然是往好的方向调。
    写字纯属于个人性的东西,对古人技法这一块的体悟,恐怕都不一样。不单关于技法用笔、解字用笔,也没有什么规定,但是它的操作性又非常强,所以这主要是靠自己体悟。这里面有一个方面,就是看看体悟的程度,这个最终看效果,看书写的质量。我们写帖的,大家恐怕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要想把这个字写好,需要一个长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也有一些观念不一样、看法不一样的,说是办班,专门招那些一点也不会写字的,弄上三个月,中国书协办的全国展上就投稿。评委们还真被蒙住了,三个月就能成家,这也太速成了。
    我就说到这儿,接下来让别人的朋友说吧。
nEO_IMG_IMG_043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0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培红:刚才荣庆先生饶有风趣地谈了对帖学的认识以及对创作的体会,非常幽默,非常风趣,而且非常深刻。尤其他的创作,融通,变通,这是多年来他的书法创作的一种积淀。对帖系的认识,自己多年的一种积累,讲得非常通俗,非常深刻。对帖学荣庆先生一直是非常专心地研究,在二十多年以前就对我们讲,因为在北京,我接触得比较多,荣庆先生就讲,我们写帖,写二王一路的这些同志,大家都不要变。说不变是什么意思?他说不要胡来的那个变。这个不变也是一个相对的,就是大家都朝着帖学这个方向来写,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路子是一致的,可以有个人的风格特点,但是这个路子是一致的。他对帖系的学习、创作、研究还是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下面我们开始讨论,大家有稿子的可以念稿子,有腹稿的可以大家畅所欲言的谈。可长可短,畅所欲言,这里原则上不提名,大家自告奋勇,有什么都可以谈。如果出现僵局,咱们就可以点名了。
nEO_IMG_IMG_042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nEO_IMG_IMG_043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洪彪:今天这个茶话会有个主题,我就围绕这个主题讲。我的手头有一本书,是王羲之墨集大全,我经常也看一看。实际上就是从唐太宗特别钟爱王羲之以后,发动朝野,搜集二王的手记,然后慢慢地刻帖,真真假假的、摹的这一类东西,都集中到里面了。我看来看去就发现,王羲之那个年代,他们写字实际上没有展览,也不是给人家写到墙上去帖的,都是写的信、写的函、写的笺、写的稿,都是任意写出来的,没有任何创作意图,也没有创作手法和办法,都没有想这些事,他就是写出来,放到那里。现在放到书上以后,我就看,一件一件比对,没有一件是相同的。
    这本六七十页的书,每一页放大以后,可以摆一个展厅,一件是一件,都不同,这是自然形成的,率意写就的,根本没有怎么构局,怎么形成章法。当然了,也许是有,但是这个有是帆过无浪痕,就是船从江里走过以后,明明知道船是从此岸到彼岸去了,看着这个船走过去了,但是你看不到这个水里面有任何痕迹,这是高明之处。他不像我们现在的作品,十之八九都有痕迹,都知道你是有意识在这里留一个空。第三行这个字弄一个长笔道,要透气,然后章落在哪,款落在哪,都有痕迹的,但是他没有。我觉得学习二王的精神,他的书法精神实质在哪里,我觉得是两点。第一点是王羲之的这种创造力,再一个就是他的率意、自然,这两点是我们要努力去修炼自己的。
    我为什么说创造力?刚才张先生说了,对二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那都是很正确的,完全赞同。但是王羲之以前有二王这路书法吗,我们的秦以前,一国一体、一地一体,大篆都不统一。到了秦代的时候,由李斯这个宰相在整理,全国书同文,而且写小篆,小篆是秦代的通用文字。到了汉代,觉得篆书太慢了,开始写隶书,加快它的速度,汉代成了隶书的高峰,全国通用文体。到了晋,篆和隶都有草写和快写,有篆草、隶草,慢慢到了晋代这个时候,出了二王这一路东西。当时的人会不会觉得他们有点不合规矩,以前没有过这个东西。我们现在几千年之后,觉得他是正统,是主脉,那个时候没有,是新创的。所以我觉得要学习王羲之这种创造力、创造精神。
    过去的字一笔一划,个个交待,个个独立,到了王羲之那个年代,是牵丝连带、简省点划,书其大意,这个创造精神我们要学,不然的话,我们这代书法家就只会跟着别人屁股后面拾一点零碎,学到60岁、70岁、80岁,嘎嘣死了,也就弄了十之一二,弄点皮毛,永远也发展不了中国书法,永远让中国书法就停留在过去那个水平上,虽然那个水平是最高峰。但是既然我们要搞书法,那边是个高峰,没错,汉代有汉代的隶书高峰,秦代有秦代的篆书高峰,近代有行草高峰,每个时代都有一个高峰,这是逾越不过的。但是我们这个年代,我们这些人是干什么的,我们不能造一个峰吗,我们这个峰可以不高过它,但是我们是有我们这个年代的峰,这个峰可以低一点,但是可以跟它相提并论,并立于世,哪怕是个土堆也行,它鼓出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时代的书法家堆起来的,我们应该有这种创造精神。这是我们学王羲之最重要的一点。他那个时候能够创造这样的一个精草出来,当然不是他创造出来的,是他集大成,他整理出来的,最后集中到他身上来体现,我们后人认可的。这是第一点。
nEO_IMG_IMG_0439.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点,就是我刚才说的,他那种率意自然的帆过无浪痕的境界,这是我们要学的。我们现在的书家,包括绝大部分的获奖作者全有这个毛病,当然包括我们自己在内,就是写字做作、安排,装模作样、假模假式、煞有介事,这个很讨厌,现在越看越烦,看到这种东西现在都难受。就是在那儿做,安排,较劲。我看我们的朱培尔先生没有那个毛病,他写字就很自然,虽然可能在某些地方还不到位,但是他是一种性情的自然流露,我觉得这个是最好的。要自自然然地书写,不要在那儿画字,字是要写的,书法和绘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写”,它不是“画”,我们现在很多人写字是画字,把汉字作为一个物象,好像在这儿要写行草,也想写出篆书那种象形来,写个日字要像太阳,写个月字要像月亮,想写水字,要像水流一样,这都是对书法的误读、误写。包括刚才说的,我们这40多件作品,这都是当代书坛写帖写得比较好的精英骨干写出来的,这里面大部分也有安排的痕迹。虽然我写不好,但是我作为一个观赏者,我是完全可以一张一张地说出它的毛病来。现在我们是看得多了,吃饭吃的时间也长了,57岁的人了,所以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种事还是能干的,就是点评没问题了,毛病能挑出一二三来,虽然自己眼高手低,达不到,但是心里面还是有数的。所以我们百分之八九十都有这个毛病,就是太过安排。所以要学二王精神,学这种潇洒自如、率意,心里没有障碍,无拘无束。这种东西一定要去领悟。现在写字太较劲,还很得意,较着劲的时候还自鸣得意,写的时候我看自鸣得意,特别自恋,觉得真好。其实不行。
    这里面有一个最基本的观念上的朋友,很多朋友喜欢搞什么东西呢?就是强化自己一个什么符号,搞程式化,这个要不得。强化符号,搞程式化,形成一个习性、惯性,惯性以后就是一种程式,程式以后就是一种俗气。我们很多开始临帖临得很深的作者,也频频入展获奖了。过一段时间,他就觉得我入展获奖,我再也不为了入展获奖费心了,所以就不满足于临帖了,就开始找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就开始琢磨着我要制造两三个符号来。笔墨语言他以为就是一两个符号,这个是错误的。笔墨语言它是贯穿到整个的书写过程当中,并不是说通篇里面,你所认识的或者你所会书写的汉字里面,找出几个字来,做几个符号,让人时不时地看见,这几个符号就是你的代表,你的LOGO,不是这个意思。有很多人选的诗文也是,总要选有这几个符号的诗文,在这个篇幅里出现一两回,一看就是他的,这个又是错误的。这个惯性,最后成了非常俗气的东西。
    在这个主题下的茶话会,我说学习王羲之,实际上学这两样东西是最关键的,一个是创造力,这是站在当代书家的立场上,就是我们这些人要看什么,本来中国书法五体皆备,在东晋时期已经五体皆备了,而且每一座高峰都在那儿耸立着,无可逾越。我们要学什么?学王羲之的创造精神,在我们充分的、深入的继承的前提下,把古人一些基本的规则、技法学到以后,要想办法做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要做的事情,就是说让我们中国三千多年的书法史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有所延续。这个线条过去很粗,到我们这个年代可能细一点,但是别断了,细就细一点,别断了。在我们这个时代,峰可以低一点,不那么高,但是一定要高于地面,哪怕有个土疙瘩。就是刚才张先生说的融通、调整、整合。
nEO_IMG_IMG_04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荣庆:要有办法。不能光说调整,没有好办法,你就不能再进一步,得有办法。刚才洪彪讲得很好,我有这么一个认识,现在特别是近些年,大家水平提高得很快,取法前人,我们下了很多功夫,特别是帖这一块,学二王,学历代各家,那都一个一个地在书法史上,那都是很有创造力的大家们。提高得很快,入展拿奖,这都很好。但是我觉得,就是创作这一块,从技法上,我们还远远赶不上,赶不上就要深入地学习。率意这一块我觉得很好,现在率意有余,精能不足。
    再一个我的认识是,要怎么想办法,要接近古人,跟古人的距离尽量拉近一点,我们写出来的东西少一点,现在主要是心态也需要调整,太浮躁,还有的拿奖了,特别是年轻的朋友,就觉得很不错了,瞧不起别人的,很骄傲,这一骄傲就麻烦了。要深入进去,但是要有办法怎么深入下去。
nEO_IMG_IMG_043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洪彪:我重复一下我过去说过的事,我还是说到一个创造力的问题。现代书法和过去的书法实际上是不一样的。我总结了五句话是怎么不一样。
    第一,过去的书法是实用,我们现代书法主要功能是审美,过去的书法主要功能是实用,也就是从实用功能向审美功能转变。过去的书法都是写文稿、书稿、奏折、告示、碑文等等,首先是要适读。现在的书法只要写一张字出去就是要参展,或者挂在墙上让人家收藏的,通知都不用你写了,全部都是电脑印出来的,毛笔字没有实用价值了,最多是写个匾,匾也是挂着为了好看。
    第二个是小字小幅向大幅巨制的转变,过去的字全是小东西,全是案头上看的,现在全是大东西。为什么?因为要展出,要挂在墙上,不大不行。我们所临的帖全是小字,到了明清以后,当然元以后就开始出现挂轴,但是还是少量的,我们临的经典的帖都是小东西,我们写的都是大字,那不一样的。所以是从小字小幅向大幅巨制的转变。
    第三,过去是指腕运动,现在写字是肩肘运动,手指只不过是拿着,握紧这个笔而已,其实你写字的时候不是用它,是用肩和肘在动,手指、手腕是写小字的,肩肘运动,甚至全身运动。叫做指腕运动向肩肘运动的转变,甚至全身运动,写大字要全身动,要腰动,腰不好还写不了。我们要蹲到地上,趴着,躬身再写,没有身体条件也不行。写丈二的,王东临先生在美术馆写三个字“逍遥游”,那是拖着大笔在地上写。王羲之写过这样的字吗?没写过。所以王羲之的办法拿到现在我们用不了了。
    第四,是几案展读,手卷、手札、册页全是小东西,到厅堂挂览的转变。我们现在全是在大厅里面,在大堂里面,挂出来展览。
    第五,识文断字向书情表意的转变,过去的书法首先是让你们适读的,比如通知你什么时间要干什么。现在的作品弄出来,主要是要书写自己的性情,让读者感知到你的一种心境,从你的笔墨里面去观察到一个什么物象,一个什么风景,一种什么精神,它是这个意思。
    这五种转变就决定了当代书法和古代书法是有性质上的不一样。在这个前提下,咱们不能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那么就你的创作意识也好、创作手法也好,就不能仅仅亿葫芦画瓢了,就要学王羲之的创造精神。你都肩肘运动了,还令笔尖常在点划中行,你行吗?还要毛笔趋之与鼻子尖对齐,这个真的不行了。所以我们真的不能不承认现实。所以说古代的这些著名的书论,经典的论述,到现在有的也要作废,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你肩肘运动了,古人没写过,没这套理论,指腕运动的笔法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的创作了,它满足不了了。就这么简单。我这是仅仅说一个事例,实际的例子多着呢,所以就是要改变观念,改变方法,要在古人这些论述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这是我在张老师说完的一段话以后,我又想到了这个话题,又补充了一点。为了不占用大家的时间,余下的我就不说了。
nEO_IMG_IMG_044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苗培红:刚才洪彪讲得很好,我们帖系一路的朋友向二王学什么,从二王开始,真正把帖系这一路定形了,以后宋人开始刻帖,那就是以前人的墨迹进行刻帖,才逐步发展和形成了帖系这一路。那就是要学他们的创造精神。创造精神在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体会和感受都不见得是完全一致,但是客观上的一些东西是在变、在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把帖系一路的创作怎么往前推进,就像洪彪说的,我们这一代人堆起一个土包也行,在书法历史长河中,还总是有一笔。下面我们接着进行,大家主动发言。
nEO_IMG_IMG_043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01: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瑞田:张老师的这个课题很宏大,也很深邃。听了以后也非常受教育。刚才洪彪老师也就二王书风和帖系书法审美的规律做了一些阐述,也非常受启发。
    我学识很浅陋,字写得也不好,也不敢对帖系书法、二王书风妄加论断,但是这毕竟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张先生也是我们大家敬仰的书家,在座的也是当代实力派的帖系书家的代表人物,借这个机会就一直困惑我的问题谈一谈,也是向大家求教。
    关于帖学和新帖学问题之争,提议也是由来已久的。关于帖学的讨论不仅仅是书法史的问题,也是中国文化史的问题。在古代文献,既可以在书法史中找到,在一些文人的关于诗、关于文章的论断中,帖学的字眼也不断出现,它不仅仅是限于书法家在书法研究和创作中所遵循的一种规律性的标准,但是它绝对是应该体现出我们中国文人、中国书家的一个精神体系。刚才张先生谈到,他勾勒出我们魏晋书风和二王书风的一种体态,他的确是主脉,是正统,是一个大系统。那么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问题,是什么人创造了这个大系统,这个主脉,这种辉煌,这种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呢?这是文人创作的。张先生刚才也谈到,魏晋时代强调一种清俊、高雅,它就导致了产生了至今被我们津津乐道和仰慕的一种文化的现实。现在有提出一个新帖学来,我理解的帖学,帖学的字是什么呢?以往的好字是文人写的字,是那些熟读今史、好论古今的人写的字。新帖学写的字是不是就是非文人身份的人在写的字。洪彪老师刚才谈到了那些现象,那些创作的现象,那些创作的形态,这种形态我看就是非文人做的,肩肘运动,用地板拖写字,这是非文人的所为,它有好多是表演,而不是达其性情。我简单地理解,传统的帖学就是文人写的字,新帖学就是非文人写的字,这个非文人的范围很广,有官员,有文盲,有匠人,什么人都有。所以伴随着帖学的研究,二王书风的讨论,这不是我们这代人能够完成的,能够画出一个完美的句号,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还会给我们的下一代或者再下几代。
    再一个是关于二王书风和孔子像的问题,现在我们谈到二王书风,二王书风成为当代中国书法界的一个主流了,甚至是唯一的了。我们在创作的现状中,是不是有一种二王书风的同质化倾向也是越来越重了呢?同质化有没有存在着相互抄袭、相互模仿,在语言、气韵几乎都是非常相似了,撞车了,看不出个性。魏晋时代恰恰是有个性的,比如魏晋的名流食五石散,五石散是很贵的,不是谁都能买得起,但是有好多买不起五石散,就装食了五石散,因为五石散是个兴奋剂,吃完以后满地打滚。像洪彪老师说的那种现象,就是买不起五石散,装作食了五石散。在这样的集体无意识之中,我们是不是削弱了一个东西,就是艺术的个性化和个体化和孤独的东西,我们缺少了抚摸和思考。艺术觉得是个性和孤独的东西,一旦成为一种体系、一种模式以后,那这个艺术我们就需要质问了,需要怀疑了。
nEO_IMG_IMG_044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6-26 18:14 , Processed in 0.299355 second(s), 1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