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0|回复: 3

古民居的中国画情结(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8 17: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古民居的中国画情结(图)

     每一种艺术都有空间感,同时又互相移易地表现出它们空间的联系。西洋绘画在古典主义画风里所表现的是偏于雕塑的建筑空间意识。而中国画中的空间意识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它偏于中国传统民居所特有的空间意蕴。关于中国画的形成,有诸多的要素。在美学思想上主要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在绘画技法上,却始终摆脱不了传统民居的影响。

  中国画的历史晚于民居的历史。古代画家所居住的环境就在这传统民居之中。古代从事绘画的多是知识分子,达而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画家爱从窗、户、庭、阶、帘、屏、栏、园中吐纳世界景物,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庄子曰:“瞻彼阙者,虚室生白。”这种空间概念当然与庐舍有关。

  历史上江浙一带的画家人物远远多于全国其他地区。其实,江浙一带并不是名山奇川的聚集地。过去,人们分析这一现象时往往从经济、文化的发达上去找原因,但历史上经济曾经繁荣的地区也不仅江浙,而且近六百年来至清代,江浙一带也再未设都,其他各地文化名人也颇多。我们就不得不从江浙民居的艺术魅力对画家的影响来看待这一现象。太湖流域的江浙民居,无论是造型还是平面处理,变化繁多,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淡雅的水边建筑,隐含着微微飘浮、缓缓流动的意态。生活在这里的知识分子,受到民居艺术的熏陶,最易领略到民居之中的形线美。

  我把近年来以古镇系列为主题的艺术创作命名为“圣域留痕”。我写生足迹遍踏香格里拉、丽江、束河古镇、凤凰古镇、安徽宏村、西递、江西婺源等地,写真雄山丽水,体味辟地风情,体验“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求索探道之境。每到一处我的心灵就得到一次洗礼,一片净土衍化成了艺术理想中的伊甸园。每对一景,必身心投入,移情于景,物我合一,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临海则情溢于海”,故我动笔之前已醉心于景。然含情之笔并非无方,落墨之先往往去冗取精,除杂存真,读景入骨髓,探究物理,归纳画法,将丘壑孕育于胸,每一下笔,则连绵不断,变化多方,笔随心运,心与物合,故用笔有情有态,有声有神,笔笔由内心流淌而出,情寄于画,乐在其中。

  我创作的古镇新晖系列和梦萦圣域系列,源于一种怀旧思乡情结,把儿时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挖掘出来,用自己最纯朴的语言小心翼翼地把它留在纸上。

  在创作中我力求寻找最能表现内心的语言,那是恬静的、委婉的、淡淡的笔痕墨韵,略带伤感,有些朦胧。她既能体验逝去年代的滋味,又能走进现实生活的真实。“古镇”系列在采用传统的山水画章法的同时,又引入现代构成方法,打破写实性的画面结构,让民居的各个建筑局部重新组合,穿插、重叠、错位,融入更多的内容和视觉元素,在水墨技法中强调线的独立与完美,寻求墨的清润与饱和,构造一个深邃、虚幻的空间,并深入地刻画每一个房屋的结构和细节,有的画面略施色彩,更显神秘、苍茫、空灵,使人身临其境,可游可居,可触可摸,可呼吸它的气息,聆听它的心跳。为更好地表达意境,我运用了各种技法,如挤压、点彩、重叠、冲洗等,让色、墨随意渗化,流动与沉渍,反复十多遍才能完成,营造出清芬隽永、穆然清恬、清夷简远的画面意境,大千世界似乎轻盈飘进我的眼中,绽放于心,把我的心境、性情、才情,又真气周流地洒落到画面上,浸透我的笔墨。

  以此阅读我创作的《古镇系列》和《梦萦圣域》在表现内容上力求单纯,尽量舍弃古镇建筑本身以外的场景物件,以单纯语言来烘托意境氛围,将色彩的冷暖、深浅和色相的对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每一个简洁的平面中注意到色块视觉上的丰富,使用多种技法增加画面局部色彩的层次与变化,从而突出局部色彩的审美性,使每一处颜色能传递沉静细腻的感情和心绪,正如石涛所云:“用情笔墨之中,放情笔墨之外”,我通过房屋造型的面积大小和前后的遮掩揭示其远近关系,作三度空间的暗示和二度平面的表达。在保持古镇的古典风貌和文化积淀的同时,尽量增强其现代气息,使画面成为古典情绪和现代精神交流、碰撞的舞台。我在画面中心部分细致地刻画了高耸的砖雕门楼、木雕门窗、阁道石桥、过街楼、石阶、街道、屋檐、水塘等。最让我钟情迷恋的是风火墙,突出瓦顶之起伏变化的天际,我尤其喜欢其轮廓剪影的韵律之美。为更好地表现古镇风貌,我常常与古镇里的人共同生活,了解他们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深入观察生活,总结画理,以主观情感和物象情态为统领,在不断尝试新法中确立与己相合之技,于悟对自然中找寻个体语汇,逐渐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和绘画风格。(来源: 时尚网 )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7: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7: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17: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6-27 13:37 , Processed in 2.048729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