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网 当代书法论坛 当代书画超市 书家博客
论坛首页 |  书坛新闻 |  当代书坛 |  展览馆 |  篆刻区 |  美术区 |  自治区 |  学术界 |  培训中心 |  资料馆 |  文艺休闲区 |  当代书画超市 |  管理区 信息采集

书法|当代书法论坛|当代书法网|中国当代书法第一门户网站  当代书法网是由中国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杨崇学(杨之)先生于2007年5月创办的。网站自开通以来,以传承我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在书法艺术交流、展览展示,推出书坛新人、通过互联网向世界推广中国的书法艺术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沐云堂

第二届全国新文人书法研讨会暨邀请展在广州举行(论文和作品全放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7: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家学养研究三题
□梁  骥
【内容摘要】在正史记载中,古代书法家并不是单一的书家身份,他们往往是官员、经学家、诗人、文学家等身份的融合,而书法家的身份更多是由上述身份派生出来。另外,从汉代至今,古代书论中对书家的修养问题多有论述,已经成为品藻书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准。以这个标准来审视,当代书家及创作确实还存在很多缺失。面对学养的缺失,树立规范,形成重视书家学养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书法  传统  修养  技法
近偶读胡湛《作为当代“古文”复兴运动的新文人书法》一文,言及新文人书法特点,首彰人品和学养,谓之为“主体素养文人化”。 [1]此论于我心有戚戚。之前余曾作文《“学问文章之气”在书法中的地位与价值---山谷书论所见》[2]、《书家评论中的人品与学养因素---以陆维钊和王蘧常为例》[3],倡言书家当注重学养的积累,盖源于当下书家多重技法而轻学养之现状而发。余终以为,书家若仅流连于技法,即使池水尽墨技臻极致,亦多复制古人,直为匠役终难成家。是故学养积累,亦为书家问道之要者。
一、古代书家身份辨正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观诸史乘,为贤达立传,亦多取德、言、功。今人所见书史中赫然名家者,于史乘检视,固有书名,然书之外,又多有其他身份,或官员,或诗人,或文学家,或学者。书,仅其一耳。即如张芝、锺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康有为者,大抵如此。
《后汉书·张奂传》言:“长子芝,字伯英,最知名。芝及弟昶,字文舒,并善草书,至今称传之。”[4]张芝无本传,上述数语附于其父奂后。仅以此数语观之,盖张芝堪为纯书家者。然唐人张怀瓘于《书断》复有言:“伯英名臣之子,幼而高操,勤学好古,经明行修,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故时称张有道,实避世洁白之士也。”[5]于此可知,书家之外,张芝更以勤学好古经明行修为朝廷征。朝廷重张芝而征,非书,缘其人之高操明学耳。
萧衍于《古今书人优劣评》言:“锺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6]张怀瓘《书断》论锺繇:“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7] 于锺繇书法纸褒扬,以臻极致。然《三国志·锺繇传》中则无一语论锺繇书,所言者皆其事功,甚至将兵之事。“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幹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太祖征关中,得以为资,表繇为前军师。”[8]在此,锺繇是以擅谋划,知兵战的形象出现的。很显然,为史者非不知锺繇善书,然为锺繇作传,固当以功业为先。及至“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9]作为三公之一的锺繇,能为一代伟人,其功业则为首要。因知锺繇于魏,为贤臣,为善政者,为知兵者,为明法律者,亦为书家者。
世人皆知王羲之为书圣。《晋书》修于唐,其时唐太宗重王羲之书,是故《王羲之传》于其书多有记述。然于书翰之外,复有才器,知时事,更有高蹈之志。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亦多究心仕任,以期志平。王羲之则不然,《晋书》记曰:“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10]能数辞任官,亦可知其高蹈。逸少明时事,于国是亦用心。“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11]此外,羲之又能爱民,“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忧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12]综《晋书》所记王羲之,固重其书之高妙,然于事功更多着笔墨,于是可知,古人品藻人物不执于一端,而期多维,其间又以治平为主要。王羲之固为书家,然其善书则为知文善政之余事。
书史论颜真卿,亚于逸少,其仅《祭侄文稿》亦得“天下第二行书”之名。然《旧唐书·颜真卿传》于颜氏书翰论曰:“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13]。《新唐书》于颜真卿有记述曰:“博学,工辞章,事亲孝。”[14]“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15]亦寥寥数言。新旧唐书虽论颜氏书法甚简,然于其事功、忠节则煌煌数千言,因知世人视颜真卿忠臣也,其书亦忠臣书者。欧阳修言:“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知前日工书,随与纸墨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之。……爱其书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贤哲必能书也,惟贤者能存耳,其余泯泯不复见尔。”[16]复论曰:“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17]因知古之贤哲即不善书,亦因其贤而能存书名,况忠义如颜真卿者。颜氏书,因其忠义挺然而蕴之以别样内涵。
王羲之、颜真卿以降,苏轼可为书史最显赫者,其所书《黄州寒食诗》亦为后世以“天下第三行书”名之。然《宋史·苏轼传》洋洋近万言,于其书不置一词,于其文学、道德、事功则多有赞誉,于其沉浮亦多感叹。其论曰:“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18]东坡文章称雄当代,深被宸赏,然书为文所掩,其亦不得纯以书家名之。
有元一代,赵孟頫以书称雄。《元史·赵孟頫传》论其书曰:“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19]于其书赞誉有加,然亦明其文章、经济之能。关于文章,《元史》又有记曰:“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20]将之比为李白、苏轼,可见其诗文在当时的影响。因知赵孟頫非以纯书家名之,书法之外更精文章、经济、佛老之旨。
明人董其昌书从魏晋出入,今人以帖学殿军目之。[21]《明史》有记曰:“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初,华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张弼、詹事陆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龙皆以善书称。其昌后出,超越诸家,始以宋米芾为宗。后自成一家,名闻外国。其画集宋、元诸家之长,行以己意,洒洒生动,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书,以为二绝。造请无虚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精于品题,收藏家得片语只字以为重。……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22]《明史》为清康熙朝张廷玉主持编纂,康熙帝玄烨爱重董书,《董其昌传》于书画多着笔墨亦题中应有之意。
康有为倡碑学,其书亦宗北碑,乾嘉以后书家治碑未有不受南海影响者。然《清史稿》记康有为,亦如《宋史》记苏轼,于书不置一词。于其学术则记曰:“有为天资瑰异,古今学术无所不通,坚於自信,每有创论,常开风气之先。初言改制,次论大同,谓太平世必可坐致,终悟天人一体之理。述作甚多,其著者有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春秋董氏学、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大同书、物质救国论、电通,及康子内外篇,长兴学舍、万木草堂、天游庐讲学记,各国游记,暨文诗集。”[23]其余近两千言则直论变法事。康氏得时名,在变法,在学术,书名既为政名学名所掩,复以政名学名张之。
以上张芝、锺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赵孟頫、董其昌、康有为,皆书史显赫名家。考于史乘,或以文显,或以政显,间或得书名,亦以学行系之,鲜见纯以善书著于史乘者。究其源,盖如前所言,古人治史品藻人物,固以道德事功为核心,书画则归乎小道也。前贤论翰墨为文章余事,诚斯言哉!
二、古今书家关于学养的认识
书翰之事,缘乎书者功夫、才情,臻于高境,则为意绪之所寄。于书,初固绳绳于技,技进乎道则需要书家学养助之。盖书为人之学、才、志外在形状耳。古今论书者,于书家翰墨多发微阐幽,钩沉索引,然于技法之外,更重书家学养。汉人赵壹有言:“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馀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24]书法之外,更言杜度、崔瑗、张芝博学。汉人重经学,赵壹此言固出于鄙不知经学而迷于书者,然循此亦可知,汉人于饱学者之书多有赞誉。汉以降,书家论书鲜有不言书家学养而直论技法者。传王羲之《书论》云:“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25]《书论》或为后人所托,其论虽不能规模晋人,然终可记古人观念。其所言“通人志士”,盖言书家学问修养。至宋人黄庭坚,更直论书家作品以蕴含学问文章之气为楷模,其评苏轼作品云:“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26]苏轼超越侪辈,盖其深于“学问文章”。黄氏不独倡书法以“学问文章之气”为贵,更申言书法之俗,惟以“圣哲之学”方可医之。其于《书缯卷后》言:“学书要需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27]
明清之际,倡言书家须精于学问之说亦夥。赵宧光《寒山帚谈》云:“古人学问无穷,故作字无有定体,右军署名无一同者,非有意改作也,因其学进不觉其自变耳。”[28]汪沄《书法管见》论曰:“后世书固不及魏晋,然必读书之士,出笔见雅人深致。虽点画有象可求,而不博群书,胸次鄙俗者,往往尽力临摹,亦多形似,绝少烟霞灵气。”[29]朱履贞《书学捷要》言:“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然造诣无穷,功夫要是在法外,苏文忠公所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也。”[30]刘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31]杨守敬《书学迩言》述及书法,直言品高与学富。杨氏以为,书家品高,援笔为书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富于学者,则“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32] “学问无穷”、“读书之士”、“胸中有书”、“胸罗万有”、“如其学”、“品高学富”,要义不烦,皆立意于学。能于学问立足,书则可得意外之致。
考诸近现代书史,于学养观念亦接前贤。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为建国后书法教学、研究之重镇,陆维钊、沙孟海诸先生于教学中亦持书家需要深厚学养之论,复于课程安排上着意为之。
陆维钊于教学间多倡言书家学养。“书法之道,不仅在于写字技巧,技巧再好,不过是个‘书匠’而已。练字和学问必须同时俱进,甚至要把提高学问素养放在写字之上,否则,书法写到一定水平后,就会上不去。”[33]“书家之传于后者,类多人格高尚,学问深湛,文辞华美;非此者,其修养之不足,必不易于寿世。”[34] “不能光埋头写字刻印,首先要紧的是道德学问,少了这个就立不住。古今没有无学问的大书家,我们浙江就有这个传统,从徐青藤、赵撝叔到近代诸家,他们的艺术造诣都是扎根在学问的基础之上的。一般人只知道沙孟海先生字写得好,哪里知道他学问深醇,才有这样的成就。‘字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35]“中国的诗、书、画、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升华,所以学书画的人,一定要通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一点相当重要。现在许多人都忽略了这一点。许多人不好好学文,而光片面追求学字、学画,这样发展下去是不行的,也是不会有什么成绩的。”[36]沙孟海《与刘江书》,于其时五位研究生(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之培养有言曰:“必须有一门学问作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当前书法界主张不一,无所折中,但如启功先生有学问基础,一致推崇,颠扑不破。回顾二十年代、三十年代上海滩上轰动一时的人,技法上未始不好,后来声名寂然,便是缺少学问基础之故。这点我们要注意。……学问是终身之事。学校规定研究时间只短短两年,希望在此两年中打好坚实基础。一方面多看多写,充分了解字体书体原委变迁,博取约守,丰富自己的创作源泉。另一方面还必须及早学会阅读古书能力,查考古书能力。……凡百学问,贵在‘转益多师’。各位研究学习,第一要虚心,我们几个人多少有一日之长,趁现在集处一堂,可以共同研讨,同学之间也各有短长,可以互相切磋。第二要有大志,常言道‘抗志希古’(古是指古人的长处),各位不但要赶上老一辈,胜过老一辈,还要与古代名家争先后。”[37]陆沙二先生为大书家,更为硕学者,固知学养于书法之裨益。二人持论,非学人故为高深之论,实系一生体验结晶。
陆、沙二先生不独反复申言学术,其于教学亦特重学术修养之训练。其时浙美开设课程为:陆维钊和朱家济两位先生教授书法、书史、书论;诸乐三和方介堪先生教授篆刻及史论;沙孟海先生教授文字学、印学;陆维钊先生教授古代汉语言文学;朱家济先生教授写作。此外,陆维钊先生复命学生选读四书五经,并要求每周必须作文一篇,古文辞与语体文隔周轮换,由朱家济先生和章祖安先生批改。今人视浙江,视浙美,固以书坛重镇目之,而能成此伟业,庶可归乎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朱家济诸先生之教。由此再思书家修养,当有所悟。
综古今之论可知,书之要妙处固不可悖于笔墨技法,然书家学养更为其窍要。深于学养,书得百代之传,洵非虚言。不能深于文章,虽爆得书名,亦难久远。李瑞清言:“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38]能精于技,复能学问深邃,学人气象,萦于笔端,此为书之高妙所在,后之来者尤可镜鉴焉!
三、当代书家学养的缺失及对策
近三十年,无疑为当代书法大发展之三十年。书法培训、展览、研讨,此起彼伏,以规模及效应而言,已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毋庸讳言,当代书法虽有大发展,其间问题亦复不少。书家学养缺失即为其一。究其源,大抵有三:
其一,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缺失问题。时下书法教学大抵可分为高校书法专业教学及基础书法培训两大类。即以高等书法教育而言,长期以来,书法分属于各个学科门类之下,非独立之学科,亦无统一学科规范,是否重视学养全在教师,教师重学术,则此专业亦重学术,教师重技法,则此专业亦重技法。观诸国内书法专业教育,看似百花齐放,实则良莠不齐。于高校书法专业师资,丛文俊先生有言:“大概的估计是‘半路出家’的教师多,受过本科、研究生系统专业教育者少,与大学书法专业教育时日尚短,而实际需求大有关;从事书写创作的教师多,能兼为研究者少,有社会需要与风气的反馈的影响在内;在从事书法研究的人群当中,致力于鉴赏、评论、学习经验、通俗性阐释、美学者多,搞纯学术基础研究者少,这也和社会效应有关;在从事基础研究的人群当中,偏好于书法史者多,能博精于史、理论、古代书法文献者少。如果考虑到书法艺术的特殊性,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和丰厚积累,对传统文化之极强的依附性,三分之二以上的研究课题需要借助于文史哲等国学多种学科的知识与方法,那么现有教师队伍的学术欠缺,以及学科建设的困难,均已不言自明。”而且“一个没有国学根底的教师,多半会本能地疏远历史,而去赶风潮、亲近西学,很难会客观地考察学科建设需要什么。”[39]如此师资所育本科、硕士、博士,其观念、胸次、学养多有差异,其所传授学生亦复如是。高校教师且如此,全国基础书法教育培训更可想见。基础书法培训班为射利,为求短平快之效应,为竞争,于书法仅重技法训练,于传统,于国学,于学书者自身修养则不会涉猎。如此,所谓书家,所谓人才,直为匠人耳。
其二,展览效应导致的书家学养缺乏问题。中国书法发展的三十年,亦中国书法展览三十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以降,三十年间,举凡全国书法展、兰亭展、中青展、新人展、篆刻展、刻字展、青年展、楹联展、正书展、行书展、草书展、隶书展、篆书展、扇面展、妇女展、大字展、小品展,名目繁多。书法亦衍而为展厅时代。审视近三十年的展览,流派纷呈,直为潮流,“魏碑热”、“简书热”、“小楷热”、“书谱热”、“手札热”、“王铎热”、“米芾热”、“唐楷热”、“二王热”热浪袭人,“中原书风”、“辽海行草”、“广西现象”华丽登场,“学院派”、“性灵派”、“流行书风”、“智性书写”流派纷立,于书法创作确乎有促进意义。书法于今日能成普及之势,展览作用不容低估。于展览中,人才得以涌现,利益亦由此衍生。为能顺利入展,为能打动评委,书法作者挖空心思,于作品纸张颜色、拼接、钤印等方面下功夫,于字体、书体、书风之选择煞费苦心,于后期制作戮力为之。重技法,重制作,重外在之表现,渐成模式。古人视书为书斋雅玩,问学余事。于书重内涵,重雅致。今人学书多谋入展、获奖,复由此射利。是故重展示,重效应,重外在,更有以支离丑怪异端为能者,与古之渊雅含蓄相悖。立意如此,亦复不问书家学养。书法展览评审亦只问技法,不问修养,至有七岁稚子于某楹联展获奖者,引时人侧目,遗为笑柄。亦有学养丰厚之大家落选展览,亦为时人唏嘘。凡此种种,皆可见展览之弊端。
其三,文化快餐化及学风浮躁导致的书家学养缺乏问题。时有学者目当下文化为快餐文化,余深有同感。报刊、网络之普及,信息流动频次叠增。e文化、e考据风行,前贤数十年砥砺问学之积累,今则一键即成。是故初学者皆取此捷径,远古籍,远诗文,全赖电子设备。然问题亦随之而来,设若离开电脑,离开网络,则学术不能成其为学术,全无积累,顿为白丁。余曾过访一些学者,于电脑颇排斥,至今不从网上收集资料,依然青灯黄卷,于古籍中探得消息。此类学者,貌似落后,然胸中累积则非他人所及,于此亦复可见其先进。e文化之外,当下学者学风浮躁亦为弊端。能把笔为文,皆可为学者,能持毫作字,皆可为书家。时人已无古贤之谦和自抑之风,大言炎炎,自吹自擂。作文作书,求奇求异。更有贬低他人以抬高自己者,深为知者鄙薄。此类学者,不独自己修养缺乏,更导致学书者对书家学养认识出现误区,故此影响甚或大于快餐文化之影响者。
解决当前之弊,重在制度,重在规范,复由规范确立观念。前已述及,当下展览重技法而轻修养。观诸启示,仅见于作品尺寸、书体等予以规范,然未见后续于书者修养之考核。设若将评审等分两环节,一为考察技法,一为考察修养,综合而定作者入展、获奖与否。诚如是,则欲参展则必重技法和修养两端,书家学养亦自然提高。又,主事者更可于展览本身入手,以“题跋展”、“自作诗词展”、“学者书法展”等展示活动倡言传统,以期回归书法之文化与学术价值。
又,相关部门可于高等书法专业教育中规范增强书家修养之相关课程,规范学生向学传统,砥砺学问,其学养自能勇猛精进。
注释:
[1]胡湛《作为当代“古文”复兴运动的新文人书法》,《中国当代书学丛书·新文人书法文集》36—44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
[2]梁骥《“学问文章之气”在书法中的地位与价值---山谷书论所见》,《中国当代书学丛书·新文人书法文集》81—87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
[3]梁骥《书家评论中的人品与学养因素---以陆维钊和王蘧常为例》,《浙北书学论文集》254—261页,中国艺术出版社,2012年。
[4]《张奂传》,《后汉书》2144页,中华书局,1965年。
[5]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177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6]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历代书法论文选》8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7]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法论文选》17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8]《锺繇传》,《三国志》393页,中华书局,1964年。
[9]《锺繇传》,《三国志》395页,中华书局,1964年。
[10]《王羲之传》,《晋书》2094页,中华书局,1974年。
[11]同[10]。
[12]《王羲之传》,《晋书》2097页,中华书局,1974年。
[13]《颜真卿传》,《旧唐书》3589页,中华书局,1975年。
[14]《颜真卿传》,《新唐书》4854页,中华书局,1975年。
[15]《颜真卿传》,《新唐书》4861页,中华书局,1975年。
[16]欧阳修《笔说·世人作肥字说》,《欧阳修集编年笺注》(七)159页,巴蜀书社,2007年。
[17]欧阳修《六一题跋》,《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55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18]《苏轼传》,《宋史》10818—10819页,中华书局,1977年。
[19]《赵孟頫传》,《元史》4023页,中华书局,1976年。
[20]《赵孟頫传》,《元史》4022页,中华书局,1976年。
[21] 张金梁《华亭书家》,《明代书法史探微》258页,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
[22]《董其昌传》,《明史》7396—7397页,中华书局,1974年。
[23]《康有为传》,《清史稿》12833页,中华书局,1977年。
[24]赵壹《非草书》,《历代书法论文选》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25]传王羲之《书论》,《历代书法论文选》2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26]黄庭坚《山谷题跋》139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27]黄庭坚《山谷题跋》141页,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
[28]赵宧光《寒山帚谈》,《明清书法论文选》333页,上海书店,1994年。
[29]汪沄《书法管见》,《明清书法论文选》771页,上海书店,1994年。
[30]朱履贞《书学捷要》,《历代书法论文选》610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31]刘熙载《艺概》,《历代书法论文选》715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
[32]杨守敬《书学迩言》,《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712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
[33]陆昭徽、陆昭怀《陆维钊》44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
[34]陆昭徽、陆昭怀《陆维钊》71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
[35]同[34]。
[36]同[34]。
[37]沙孟海《与刘江书》,《沙孟海论书文集》57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
[38]李瑞清《清道人论书嘉言录》,《明清书法论文选》1095页,上海书店,1994年。
[39]丛文俊《书法学科建设与新世纪书法研究展望》,《中国书法》2002年第6期36—39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7: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人印的核心力
□陆璐
【内容提要】中国印与中国书法、中国画一样,是最适合文人身份地位、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艺术活动。读书人在文字主课外,似乎多了一种追求,多了一种癖好。唐宋以后,书画鉴藏印的逐渐盛行,书画题款用印成为中国书画完整统一。明清以来以书入印、印从书出揭开了近千年文人篆刻艺术的秘密。当代篆刻艺术的吸收传统印章艺术的基础上,开拓出新,流派纷呈,构成我国篆刻艺术又一繁荣时期,特别是文人印的提出,必将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再放异彩,为“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篆刻主旨溶入更新、更鲜活的内容。
关键词  印从书出 印外求印 核心力
中国篆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但不是封闭的体系,她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前人尤其是明清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机智和技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的认识和思考,面对变化着的、无比丰富的大千世界,艺术家们用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技法手段去审视、去诠释、去表现、去呈现,与此同时又充分展示作者的为人、为艺、为事,所以优秀作品是那么深刻而令人回味。
篆刻艺术始于殷商,盛于秦汉,尤其是“平正方直”的汉代官印树立起印章艺术博大深厚的第一次高峰。六朝以后篆刻与书画结缘,元代始演化为一门文人艺术与书画并驾。此后,流派迭起,至明清而进入又一个“百花齐放”的高峰,特别是清代浙派、皖派和“西泠八家”的出现,使篆刻艺术的内涵更为丰富,印章艺术的空间越拓越广。面对当前现代艺术思维、艺术理念的深刻变化,篆刻与书画艺术一样,面临多样化和理论研究与实践并重的格局,此乃当代中国印学研究的重任和使命。
以吴门书风、西泠八家为代表的浙派篆刻,在篆刻史上影响深远,他们的成功主要是书法与刀法,更直接的说是书法。西泠八家吴门篆刻家们无不是以“汉魏分隶笔意入印”,他们振臂一呼,群起响应,以至于这种篆刻艺术观风靡明清印坛五百余年。说道以书入印,他们的主要字法:一是点画波磔圆通厚,方折圆转并用,多得高古书法之气息和意味。二是字形力酣气足,即行即顿即藏即收,每一笔皆有阴阳、向背、逆顺、轻重、俯仰、曲直之用,积点成线,如锥画沙,富有屋漏痕、折钗股的笔意效果。三是书写如河水之“满河走溜,不分中边,能使点画荡漾空际”,形成相映成趣、意向无边的感觉。因此我们说:以书入印的确是“开五百年印学之奇秘”,是文人印的核心力啊。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篆刻史,篆刻成就最大且对印史贡献最大的当推三人——赵之谦、吴昌硕和齐白石,他们的印章对当时及后世印人,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都有相当的启发作用。仔细分析,他们三人又都是书法、绘画开宗立派的巨匠和文人,于是我们不难得到一个结论:书画高则印高,书画奇则印奇,书画古则印古,书画深则印深。一句话:以书入印、印从书出,而此实际上就是篆刻学科化的根基和保证,是核心力。这里值得注明的有二:一、自元代以来,文人篆刻家就是走“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轨迹,如赵孟頫、王冕、邓石如、巴慰祖、程邃、吴让之、徐三庚、黄牧甫,再如近现代来楚生、邓散木、王福庵、赵叔孺、王个簃、沙孟海,或又如当代的刘江、王镛、石开、陈振濂、朱关田、祝遂之、刘一闻、韩天衡、程风子等等,无一例外。二、当代理论家提出的“新概念篆刻”、“美术化篆刻”等等,于篆刻学科化并不有利,也就是说走篆刻独立于书画之外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基于以上两点,“以书入印、印从书出”更具当代价值。
本文以赵之谦、吴昌硕和齐白石为代表,论述三位大师是如何把握“以书入印、印从书出”这一印学主旨,充分论述此是篆刻艺术的核心力。
一、古印有笔尤有墨的赵之谦
赵之谦的印章正如他自己提出的“古印有笔尤有墨”。可见笔墨在印中亦有较高地位,充分体现书画印的精神本质都在笔墨。赵之谦所处的晚清时代,大量古物出土、发掘并被重新认识,金石之学大兴,赵之谦不失时机地将有关“古印笔墨”的诸如小篆、碑额、诏版、镜铭、泉币、兵器之类上的文字统统为他所取,这些资料丰富了其印章的表现力。特别在边款创作上,赵之谦开创了前无古人的新格局,并最早刻上了阳文边款,而且刻出来的边款比书写出来的更独特奇崛,非常耐人玩味,其篆刻思想和艺术旨趣在边款上可见一斑。笔者罗列一组赵之谦的边款,此间自有结论。
《丁文蔚)》边款:“颇似《吴纪功碑》已未十二月”;  《福德长寿》边款:“《龙门山摩崖》有福德长寿四字,北魏人书也,语为吉祥,字极奇伟,灯下无事。戏以古椎凿法为均初制此”;
《沈树镛同治纪年元后所得》边款:“篆分合法,本《祀三公山碑》,癸亥十一月,悲庵”;
《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边款:“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
《朱志复字子泽印信》边款:“生向指《天发神谶碑》,问摹印家能夺胎者几人?未之告也,作此稍用其意,实《禅国山碑》法也”;
《赵扌为 叔》边款:“从六国币求汉印,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
《子重》边款:“集汉吉金为重翁作”;
《蕺子》边款:“葺郎小印,李斯篆也,师其意为此”;
《灵寿花馆》边款:“法畜阝君开褒斜道碑为均初刻”;
《钱式》边款:“以隶刻印,为次行拓汉镜记”。
历来金石文字与篆刻就只隔着一层纸,赵之谦“古印笔墨”的提出,这层纸被捅破了。
虽然从来有成就的印家,其印作总是既有刀石意味,又有笔墨情趣的,但在此领域最努力,收获最全面的,还首推吴昌硕。
二、心胸峥嵘出笔底的吴昌硕
书如其人、印如其书、以书入印、印如其人是吴昌硕印作恰如其分的注解。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雄居巅峰,他的艺术成就根底和灵魂是书法,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吴昌硕的篆刻深刀重刻,线条浑厚苍劲、藏巧于拙;字法奇崛,取法于三代之上;章法平稳中见巧思;刀法钝刀硬入;边款基本上是真书阴刻,以刀刃之峰直切石面,落刀处较钝,收刀处较锐,行气错落欹斜,属行楷书,颇得自然笔意和笔气。吴昌硕自己时常谈到“笔气”一词,“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仅仅指的是画画讲笔气,书法篆刻同样也讲笔气,这是吴昌硕的思想深意,也是创意,换言之是书画篆刻的核心和灵魂所在,这对后来的篆刻思想既有启迪更有影响。
吴昌硕的篆刻源于书法,尤得力于《石鼓文》,他说:“余学篆好临《石鼓文》,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好一个一日有一日之境界,这句话今天大可寻味,懂得如此道理,方可知吴昌硕以书入印的高妙之境了。吴昌硕先生的《石鼓文》雄健浑厚,气势势豪迈,古拙朴茂。高浑苍劲,其篆刻亦然。由于他深研古篆,从三代吉金至于汉魏刻石无不罗于胸中,更由于他纳百家之长变为已意——于陈鸿寿处得爽利之局,取吴让之流丽之气,从邓完白的浑穆之风,又寻得瓦当、匋瓦、砖刻、铭泉的简约之趣,囊括万殊裁成一相,终究形成自家印貌。达到淳朴生动、回味不尽、好看又耐看的艺术的境界。作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的吴昌硕,影响了中外印学界,他说的“自我作古空群雄”以及“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不是自我标榜,而是实实在在的自我评价。吴昌硕先生又以狂草、隶篆入画,朴茂奇丽,气势逼人,跳出前人窠臼而独具风貌,特别是花鸟鱼与前清八大山人双峰并峙,又与近代齐白石两雄并肩,可谓不可一世,气魄宏大。通过以上赘述说明,在书画艺术超一流水平的背景支撑下,使其印亦达到超一流水平的大境界。虽然,昌硕先生自己说过:“人说我善画,其实我的书法比画好,而我的篆刻更胜于书法”,可见昌硕先生对自己印章的自信态度,而印学中人有学者提出“如果昌硕从来不曾作画、写字,仅仅是刻印,也照样可以永不朽”,笔者不敢苟同这种观点,理由很简单,没有其诗书画的学养,格局必限,此正是篆刻学科化应当十分关注的焦点——篆刻不应成为相对独立于书画之外的学科。
三、昆刀截玉露泥痕的齐白石
相对而言,齐白石离今天较近,胡其印更具现代色彩,这是本文想详尽阐述的部分。
回眸百年,本世纪给予篆刻界影响最大的首推齐白石,这位具里程碑意义的大师以他大刀阔斧的单刀侧锋冲刻,将篆刻艺术推向一个继吴昌硕后的又一高耸入云的高峰。齐白石突破了前人格局,形成单刀法,线条粗犷雄强,印面大开大合,特别是由篆入隶,乃至入楷,此为齐白石借古开今的巨大成功之处,这也是齐氏的“洗尽凡刀做削非”、“昆刀截玉露泥痕”。相比而言,齐白石的篆刻比其书法影响更广,主要原因除其卓绝而特殊的印风外,另一原因是各种媒介宣传广,出版的普及物多,因此成为印界后人争相学习临刻的榜样。说到“印外求印”,恐怕就是齐白石印巨大作为的源泉之一了。表现在:一,是从传统中来;二,是从画风中来;三,是从民间艺术中来;四,是从生活中来。这四个来源早在初期就积累甚厚,“衰年变法”实乃厚积薄发。一如他在《白石印章》自叙所言:“我的刻印是最早走的是丁龙泓、黄小松一路,继得《二金蝶堂印谱》乃专攻赵扌为 叔的笔意。后见《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又见《三公山碑》篆法也为之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
齐白石篆刻最初从浙派入手,又涉猎吴昌硕,特别是定居北平后,几乎猛追吴昌硕,在其大写意花鸟鱼画和独特书法的催化下,决定了印风的主导面——粗犷、肆雄,开创了单刀侧锋冲刻的新技法,多有汉代急就章的意趣,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极富感染力和现代感,具体的说,长线条与疏密等对比强烈,线条对空间的分割造成种种险势,字字有险笔、险势,整体上却巧妙地破险为夷,构成了整印的和谐动态美。齐白石印的创新并不脱离其书法。
齐白石的划时代意义也在于:一,长线条的单刀冲刻方式,痛快淋漓;二,完善的整体形式感。齐白石的印章任意遮去一部分或一个字,那么整体必不平衡,作品构成不成立,而其他印人的作品任意遮去一部分或一他字,则与原印效果差别不多,这不啻说明齐白石的印更具整体性;三,视觉冲击。齐白石的白文印比朱文印的形式感更强,视觉冲击更大,更具齐派风格,而白文印是最反映印人书法功底的。
另外,白石治印,强调不削不作,恶整理,实际即是强调“写”的本意,强调笔意,他说:“予以刻印,少时即刻古人篆法,然而即追求刻字之解义,不为摹、作、削三字所害,虚掷精神。”充分说明要多发挥“写”及“意”作用。他说,“刻印主要在配合篆字的章法,要使字个个舒展自然,气势纵横,但千万不要故意使字仰头伸脚,造作称奇,即就索然无味了。”从大师的言语中,可领略到印中书法的重要了。
齐白石一生的治印过程,不断地从书内求印与印外求印,几度蜕变,遂成就为巨刃横驰的齐派风格。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朝学者的两句话,一语道破艺术天机。外师造化——得自然之道,得艺术的规律。中得心源——通过人主体的顿悟,获人之灵机,所以一切艺术皆是写心,皆是境由心生。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审美特质偏于抽象和意象,所以修养和生活是蒙养学识之两要。当代文人篆刻艺术在吸收传统印章艺术的基础上,开拓出新,每有新作又流派纷呈,构成我国篆刻艺术又一繁荣时期,特别是中国文人印的提出并研究,必将使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再放异彩,而“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的文人篆刻主旨必在时代的大潮中溶入更新、更鲜活的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7: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文人书法”及相关书法文化现象刍议
□李林惠
【内容提要】新文人书法自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真正走进我们的视野,到现在与当代众多书法流派一道,丰富着当代书法文化。本文着重分析具代表性的书法流派,提出新文人书法的独特之处,力求由此寻找当代书法文化发展的突破口。
关键词 流派 传统性 理论体系 指导思想
毫无疑问,相对于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而言,近一百多年,是恒河沙数,是很小的一段,但却是波澜起伏,风云变幻、换代频频更替的一百年,从清末的封建主义,到辛亥革命,紧接着是军阀割据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声雷鸣,我们当家做主。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留给了历史波澜壮阔的一段,而一直伴随着国家发展的传统书法文化,作为一个历史的随行者,也步履维艰。在废除科举制度那一刻起,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通过饱读经史子集来改变命运、获得晋升的开始式微,开始定格,开始逐渐淡出历史舞台。那么这首先是对传统书法文人群体形成无形的冲击,一张纸、一杆毛笔、一肚子治国纵论开始无处存放,无处申述。这也就导致传统文人墨客的群体开始解散。而我们定义文人书法,本身就以他们为基调。文人书法不是为概念而概念,而是自然的结果,是后人给予的尊称、封号,属于那个时代的特征。
从后来的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五四”以后对传统文化的清算,这是一个分水岭,再到建国初期,书法的复兴一直是步履维艰,有努力、有尝试、有探索、有成绩。但相对于一个庞大的传统书法体系、已经被支离得破碎的传统文化体系而言,这一切诚可贵,但当时的综合社会环境还是无法去承担、去接过先贤的接力棒。直到改革开放,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相应地,书法就如行走过了万倾戈壁和沙漠之后,饥渴无比,值这股春风、春雨,疯狂地允吸甘露一样。它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长时间的积累的能量开始大爆发。
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以及西方各种文化思想开始大量传入的直接影响下,改革开放后,传统文人书法在当代开始了嬗变,面目众多。它就如万马出槽,社会提供了一片广阔、肥沃的原野,使得关于文人书法开始蓬勃发展,在分分合合中,也就形成了众多流派。而较为活跃,较为突出的流派或者说风格有以下一些。
一是邱振中为代表的现代派,它以西方的分析思维为出发点,注重量化的分析,背离传统的创作思想、形式构成等,而创作性地运用新的现代书法创作理念、形式构成进行试验性探索。它引进几何构成、直曲线条,过于理性化地推进书法章法、结体等的研究剖析。冷静的分析、过于理性的思考在过度为创作时,情况往往不妙。观其作品,呈规律性推进,线条弹力不足,过于规矩,从而使笔画线条缺失意外之趣,少韵、无神。这不是书法创作的本体,不是我们要追求的“有生命的书写”,如苏轼所言:“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也”
一是以陈振濂为代表的学院派,它强调,不指向任何书法流派,不针对任何学说,只是面对书法在发展出现的各类现象进行调整和提供参考,“如果书法中的规范太繁琐,限制太多,那么学院派的倡导很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即更滋长保守、封闭与僵滞的倾向;如果书法尚缺乏必要的基本规范的约束,那么倡导学院派应该是一件顺应历史的大好事。因为它会为书法史带来基础与规范,带来书法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与契机。”它注重“唐尚法”为基本,坚持传统书法对书写者的基础、规范、专业化的要求,非业余、非雅玩,强调专业立场与书法本位意识,是一种学科行为,是一种专门的学习,有工匠嫌疑。其绝口不谈文化层面,即使有,也就是说关注文化素养对书法的涵养这样一个大概念,以求达到平衡大众的呼声。“在抽象形体之外还有一个文字的层次,也就有文学的层次,使书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基于学院,笔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无止境的,那么学院派以学院为基调,即使经过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始终要脱离学院,直面现实书法现象,那又如何用这个流派的学术观点来解释、阐述、支持本身的学术观点,甚至去回答当前书法文化提出的诸多问题。如果回答是否定的话,那么学院派就是空中楼阁了。
一是以周俊杰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流派。周俊杰老师在《论“书法新古典主义”》中提到:‘书法新古典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它的重要特征是对古典时期优秀传统的全面继承。这种继承,除在艺术因素上的借鉴外,重要的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下复兴古典时期的艺术精神。”他认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派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并且很辨证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传统不是平均地、不加选择地继承”,“......以整个中外书法史、艺术史作基础”,“既非单纯的帖学,又不是单纯的碑学......”。新古典主义的提出,周俊杰老师能有如此远见的眼光,看到当代书法创作的瓶颈、困境,并提出了当代病症的一些解读和解决方法,实为难得。传统是不能丢弃的,是必须坚守的,否则请不要和书法扯上边、不要在高谈阔论,因为连书法的基本都没搞清楚,何来艺术,何来文人。而一个事物想要发展,就要有新的动力,因此创新也是必须的。周老师的观点鲜明、明确。而这个观点也有它的缺陷。创新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摸不着,看不透,只是学术上给予高屋建瓴的学术见解,没有具体可感的指导性通途,玄而又玄。而谈创新,因为很难把握其尺度,有人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就导致流向了现代书法。现在很多所谓书法家,打着创新的幌子,大声呼喊,无传统、无基础,就美名曰“创新”,其实是为自己的恶行找台阶罢了。但周老师一人独撑大旗,理论体系无法逐渐建立和完善,匮乏后起之秀的加入等诸多原因,使得新古典主义的发展遇到颈瓶,并有走下坡路的趋势。
书法界各种流派竟相标榜,各种思潮频频出现,他们都试图揭示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整理当代与传统的脉络,而事实上却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背叛传统,抛弃汉字走向和滑出书法与行为艺术的边缘。这是令人堪忧的。但在万马奔腾之中,总有着令人为之惊叹,为之惊艳的数匹脱颖而出,它是这个时代书法理论的两点,是书法创作的新鲜血液和动力,成为“黑马”。我们以为,“新文人书法”就是这样一匹“黑马”。尽管新文人书法的提出较迟,但是其一直都存在,并有着较为良好的发展。这种书法现象,很值得当代我们去研读,去剖析。
当然,作为以传统文人书法为源流的新文人书法,继尽管在时间纬度上二者有过令人痛心疾首的分离,有着不可追悔的破坏以及丢弃,但二者的关系却一脉相承。后者除了很好地继承了前者的优良血统之外,更在时代的浪涛中高扬风帆,强化了自我的核心价值的追求,并小有成效。作为传统的衍生,毋庸置疑具备了其成为时代骄子的因子:
首先是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修正。新文人书法有着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开荒牛的精神。在始终在尝试与探索,不断在反思和总结,直面自身,努力完善自我的创作与理论,强化理论与创作的共生与相互融合,完善着自身的理论体系。一是它以传统文人书法为源流,这解决了其源流问题,确保了理论体系本身的正本清源。传统性,至少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新文人书法”是传统文人书法的再续,它首先是对古代书法中被奉为经典的继承和发展,脱离了对传统的承接、学习,后者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是,它以经史子集为创作主体的养分,注重创作主体人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与提升,从而具备独特的“高尚意趣”的“文人气”,去野气、俗气。黄庭坚在《论书》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ƒ在古人那里,学书就是做人;而人格的魅力又会自然赋予书以灵气,进而传达出高雅端正的人生情趣。因此,传统学问作为养料,完成了对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审美取向、精神气象、人格魅力以及生命价值的修炼,是莽夫向君子蜕变的通途,在单纯的工匠式,拼技法的书写无论如何勤苦用功都无法获得这样的高雅情操。前者是创作客体的技法层面,后者是创作主体的内蕴层面,内外兼修方为王道也。
二是它以明确的、清晰的概念来离析与其他流派的暧昧关系,确立自我的理论主导方向。从上世纪90年代胡湛先生的《七窍生则形象具——自觉塑造当代书法的丰满形象》的发表,标志着真正把“新文人书法”列为当代书法流派之一,向全国学术界抛出。到2007年"全国新文人书法研讨会暨邀请展"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开幕,理论研究与学术创作并举。其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和主线。新文人书法也不做“和事佬”,直面现象,勇于拨乱反正,敢于批判。这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大力批判现代主义对傅山“四丑”的歪曲解读而造成流向“现代书法”的怪象;敢于对当代滥竽充数之所谓书法家进行的创新书法进行激烈的责问与批判;敢于向当代展览催生的“展览体”进行抨击,对评审体系提出质疑,要求对方回答,并努力介入当代展览评审体系,“左右”展览评审结果。
三是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精华,有着无可比拟的高贵气质,极具庙堂气象,就是理论体系始终探索如何融合儒家思想,以“中和”思想为支撑,为指导,“中和”之美为文人书法的最高理想,中和即中庸。孙过庭《书谱》评价王羲之:“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反映的是一种中和的美学观。项穆说:“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况夫翰墨者哉。”④他提出中和的审美思想,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新文人书法作为一个新生代的事物,尽管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但其对历史经典作品本身的指向性以及指导性是明确的,是有着自己理论支撑。“中和”要求情理结合,情感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各形式美因素达到和谐统一。而在新文人书法的理论、审美取向和情趣中,它褒奖颜真卿“三稿"墨色的浓淡、枯润,书写的虚实、大小,章法的疏密、参差错落,结字的收放、敧侧等的综合表达以及情感主线的跌宕起伏的自然流露;亦赞赏苏东坡于寒食帖字里行间的情感宣泄与作品本身笔墨关系的内在关联和呼应。
新文人书法,强调任何一件成功的书法精品,需要一种适度以及和谐,不走极端,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文”与“质”相辅相成,文质彬彬。“文”和“质”的和谐统一,是评价书法作品时不可偏废的准则。孔子提出“文质并重”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书法本体的“质”(即品质,体裁内容、字里行间的蕴藉)与书法创作所用“文”(即形式,这里指章法、结构、墨色等构成作品的元素)达到和谐统一为上品。
新文人书法,强调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制造矛盾再解决矛盾的往复过程。但这不是周而复始的原地循环,而是一种螺旋式向上循环,不断肯定后否定,再肯定上升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新文人书法创作过程是一个灌注丰富情感的理性脑力与体力结合的劳动。它恰恰是中庸思想中追求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素朴的和谐统一。
作为当代一个书法流派或者说品质取向,目前来说它是较为成功的。那么它的成功在哪,我们企图在庞大、宽阔的理论体系中,通过表面的表征,深入核心,归纳、整理并提炼出非教条式的经验,以供我们一方面理清新文人书法的脉络,并为我所用。首先从新文人书法开始到现在,普罗大众的参与度,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着力点与定位,再到概念的提出与离析,理论研究、学术推进的延续性,指导思想的确立等,都较为明晰和科学。它们启发我们如何去孕育、发展、确立并逐渐完善一个事物,并有力地证明它们是一个流派的确立、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新文人书法有着较为完善的体系为后盾支撑,尽管不成熟,但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并逐渐显示其强大的历史和现实光芒,照样一方。甚至,在未来,有可能对我们在人文文史的学科研究中提供可贵的借鉴。
参考目录
[1]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5.
[2]熊秉明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38.
[3]毛万宝,黄君主编.中国古代书论类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707.
[4]项穆著,杨亮注评.项穆·书法雅言[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7: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文人书法要突出一个“新”字
□程  伟
【内容提要】新文人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应时而生,即同于文人书法,有异于文人书法,主要是一个“新”字。尊重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尊重传统书法,学习传统书法。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走出新文人书法自己的路子。新文人书法人要紧跟时代,随着新文化、新文化人和新文人书法的普及和深入,我们自己也要随着转变而转变,但要遵循艺术本身的自然规律。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新文化  新文人 新文人书法      
新文人书法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之后而逐渐形成的。在此期间,如果没有民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特殊的背景,没有西方文化的渗入,没有新文化运动,没有新文艺和新文艺理论蓬勃发展的氛围,就不可能造就出一批具有创造性的文人书法家,新文人书法也就无从说起。
何为文人书法:是有文化人所书写的作品?还是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人所书写的作品?实际上文人书法就是文人雅士即兴所为,是集才情、性情、逸情、激情为一体的一种宣泄,此时所书写出的作品可称为“文人书法”。新文人书法是继文人书法之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生事物,它是建立在文人书法的基础之上。在当今时代,作为新文人书法能在众多书法门派中脱颖而出,足以说明新文人书法以其独特的视觉看待传统书法——文人书法——时代精神之间的矛盾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将它们进行研究和梳理,使它们能将矛盾融合在时代的大潮之中,给予中国书法在新的时代里赋予新的生命。这是必然,也是自然。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生的书法门派林林总总,他们都以“新”的面目出现,譬如:“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要张扬自己的个性”,“书法行为艺术”,“新艺术论”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现在我们再看这些所谓的“新”流派:有的已为云烟而云飘霾散。有的亦有新而变旧,有的还在努力地坚守在自己的那一亩八分地。唯有新文人书法依然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在普及、壮大和发展着。其根本原因就是新文人书法的运动一开始就把握住了大的方向,即: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人书法艺术创作和书法理论实践用之不竭的源泉。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求新创新”,意在一个“新”字。
新文人书法“运动”至今,已近二十个年头。在此期间,引起了书法界广大仝仁的关注和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对于新文人书法是十分关心和支持的,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地谈起新文人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主任的旭宇先生是对新文人书法运动的发起人和倡导人,并且身体力行的“乐在其中”,赢得了广大书法仝仁的盛赞和尊敬。还有众多关心和喜爱新文人书法的书法界仝仁,对新文人书法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同时也对新文人书法的创作与理论构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释。经过几年来的探索与研究,新文人书法已在于一个“新”的层面上有了一个大的突破。还有一点,那就是我们有着一个广大的书法群体,他们在始终关注和支持着新文人书法,方使新文人书法得以广泛的发展与普及。
吕福隆在《新文人书法—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文中,着重论述一个“新”字,如:一理论要新。二创作要新。三活动举办的形式要新。新文人书法其要意就在一个“新”字。与文人书法有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一个“新”字。而文人书法之前也是脱颖而出的一支新生力量,然,时光荏苒,“新”字就逐渐地消失了。新旧交替是自然规律,但是他们又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说,只有“新”才能对新文人书法进行推动并使其发展。首先是理论研究要新。要对新文人书法这一新事物进行基本而基础的研究,并且要构建新文人书法的理论框架。比如对新文人书法的概念、来源、创新、审美与法则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使其体系逐步完善充实。其次,在其理论的引导下,进行创作,虽然说,创作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来完成,但是要有新意,这个新意亦要表现出: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现代情趣、创新思维即六要素。在此方面,胡湛、吴又华诸君很有见地。并且也较为全面系统的对新文人书法理论进行构建,对新文人书法的创作进行阐述和引导。其三,新文人书法作为一个艺术流派早已得到广大书法仝仁的熟知与响应,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和雅集活动已举办数次,且反响热烈。另外,凡是与新文人书法有关的活动,总是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即研讨会和书法作品展同时举行,在中国书坛的各种活动中也是没有的,希望我们能以:“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的信心坚持下去,相信在书法的历史长河里会留下重重一笔的。
何绍基在题画诗中说:“从来书画贵士气,经史内蕴外乃滋。若非柱腹有万卷,求脱匠气焉能辞。”(1)刘熙载在评论书法家的修养与学识时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2)学问、才能、志趣、构筑了人的精神风貌,也确立了一个书法家的创作风范。刘熙载所提出的“书如其人”之说为历来研究书法美学史和书法批评史家们所推崇。这些论述表明,书法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书法家的才学与思想。另方面书法家丰富的学养对于书法创作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书法家一定要学富五车、腹有万卷。只有学问蕴蓄于内,书卷气才会自然华滋于外。所以历史文人都将读书、出游作为毕生所奉信念而终身不辍。而“新文人书法”之根本也在于一个“文”字。说到底很显然地表明,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或是将来,新文人书法作为一个“新”的书法流派,要长期地存在和壮大发展,必须要解决好“文化”与“书法”之关系。因为文化、书法、新文人书法这三点是密不可分的。
我认为:要想解决好“书卷气”与“新文人书法”二者的有机融合,则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全方位的研究“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历史,这其中包括新文化运动的起源,新文化运动的终止,以及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二是要做好新文化人与新文人书法二者之间的研究探索,既要充分地把握与串联出新文化人与新文人书法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或者说要针对它们之间某些共性的相互转换,来进行必要的深入研究。只有如此,方能将新文人书法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
吴又华说,“进入新时代后,随着新文化,新文化人的出现,一直占据书法艺术自身发展主导地位的文人书法,它的进步与发展也非常自然地随着其主体成分的转变而转变”。(3)转变之后的新文人书法应建立在一个什么层面上?应该有个界定,这就是依据、标准、尺度等。否则,对于新文人书法则是毫无意义。还有一点需要表明,新文人、新文人书法在界定上不能一概而论,很显然,时间“新”了,未必文人都“新”,书法未必就”新”,也不是所有的新时期的文人都是新文人、也不是所有的新文人都是新文人书法家。
新文人书法是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虽然新文人书法应建立在一个“新”字上,我们应该怎样来正确认识和理解,我的认识有二:其一,正确认识传统文人艺术,搞清其精华和价值所在,存精去糟,为我所用。其二,以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为契合时代精神,遵循艺术发展规律,从而实现新文人书法的“新”。在具体一点可以细化到创作的作品,如:形式、内容、意趣等。其三,要有博大的胸怀,容纳、感化不同的书法流派加入进来,共同把新文人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最后再说新文人书法与新文人画的关系。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画中流露着浓烈的文人思想。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明末的董其昌提出。“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芒父说:“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4)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1986年北京画家边平山经常同福州画家王和平、河北画家北鱼在边平山的“平山书屋”聚晤聊天,由于在艺术见解和追求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萌发了发起中国画联展的想法。后又与南京画家王孟奇、方骏等商定,由天津画家霍春阳在天津美院展览馆操办此次展览,这样,便是“新文人画”的开端。后来全国各地的画家如:朱新建、李老十、王孟奇、胡石、刘二刚、王镛、徐乐乐、朱道平、陈平、田黎明、江宏伟等响应并加入进来,成为一种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文化现象。此时,“新文人画”应时而生。
文人书法是依国学素养为根本的一种体现,其要素在于书法人的人格理想、学识积淀、才华禀赋、精神境界的综合与升华。而这些不可或缺的要素的生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绝无捷径,只有举毕生心力沉潜为学,韬光养晦,方能养就书法“之中”那一重“文人之性质”、“文人之趣味”,以及书法“之外”那一重“文人之感想”的可贵品质。文人书法基因变异的现实,导致具备这种品质已成为当代书法所难能。因此,文人书法在当代书法的重大缺失在所难免,这不仅是当代书坛的一大遗憾,而就在此时,新文人书法如雨后春笋,应时而生。无论是新文人画还是新文人书法,他们的共性是“推陈出新”,着重推出一个“新”字。而不同之处:一个是象形艺术,而另一个是抽象艺术。若从艺术角度来说他们是彼此相通的艺术门类。
   关于新文人书法这一课题,我们已经探索研究了近二十年,从报刊杂志上所发表有关新文人书法的文章和研讨会以及专项展来看,新文人书法已经融合在中国书法的长河里了,但是我们还须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5)的信心和决心,把新文人书法“运动”到底。
                        
注释
(1)何绍基  题《蓬樵癸丑画册诗》
(2)刘熙载  《艺概.书概》
(3)吴又华  《再说新文化、新文人、新文人书法》
(4)姚茫父《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
(5)屈原  《离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7: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当代文人书画家衲子先生
朱京生
     
生机无限笔端生,草势诗才画外情,即兴随心信手写,疏斜历乱见神行,吾国文人画用笔如写,即兴如诗,故气韵生动。并世所谓新文人画者,其画或可观,而寡于书意诗味者比比,衲子之作则含诗书画为一,超逸萧远,不为绳墨所拘……
                                                         ——薛永年题墨趣斋藏《衲子花卉册》
一、       先生其人
衲子,姓陈,名征,曾名庆龙,号衲子、老衲、大龙等,1940年生于北京,中医世家。少即习八法,喜绘事。1956年拜张惠中先生为师,学习书法、兰竹, 1968年以后师从王雪涛、汪慎生先生,研习写意花鸟画。
已逾古稀的衲子先生,与一般居住在乡间另筑别墅,有着超大豪华画室的书画不同,他常年住在北京最普通的老式居民楼中,看上去与城里芸芸众生浑无二致,头发尽乎全白而稀少,步履蹒跚,没有与众不同的着装,更无大艺术家那种派头。大凡买菜、洗衣、做饭、接送外孙、侍奉老母等家务,无不亲做。恬淡无争,以布衣饭菜为乐,懒名利而有隐士襟怀,一般的展览公共活动也很少参加。曾有某生曾欲将其画推介于报端,约好次日取作品照片,及至,则以恩师雪涛先生书画照片见贻,说“这些对你们搞研究有用”,至于其他,绝口不谈半字。
衲子先生生活中也有十分讲究和在意的地方,他喜饮茶养花。衲子先生懂茶,为得佳饮曾亲往杭州龙井购置新茶;闲暇读古书,香茗一杯,独享清神;偶有高会,二三素心人品茗论道,最得文人雅集的幽趣。花以养兰为主,正月花开,兰香满室,沁人心脾,如若置身芳谷;其它如菊花、竹子、梅花等也是斋中长物,留连徘徊,悟对迁想。平素见赏心画册,必多购数本,分赠友好,凡值得一看的书画展览,也推荐同道、弟子往观,归来交换所得,“遇有兴会,则鼓舞精进,乐在其中”……相对于世俗间的物质生活和各种应酬,他更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生活中讲求文人的品质和雅趣,正所谓仿佛高僧道衲转世,皆因一念差池坠入尘网,前生旧习未忘,所以此生最喜弄笔墨清闲之乐,深厌俗务。
衲子先生口碑播声画坛有年,各地前来问道者不乏其人,总能有教无类,从善如流,金针度人。有同道笔会间请他指点书法,他不交一语,遂援笔辄书,一书使人豁然顿悟,大有禅家风范。每课徒,初见往往指出优长与特点,待熟识便直道不足,语言透彻而根本——功夫没下够或是方法不对,一一指出,要求甚高,同时对症开出“药方”:字要日日习,要比用在画上的功夫还要大;石头先学吴镇,芦苇看林良、王雪涛,等等。此于无缘者,每谓先生苛刻,缺少体爱同情,难于接受;于有缘者,则仿佛醍醐灌顶如来滴水,遍润八万四千毛孔。还每以“研习范本,观察生活,洞悉规律,书法入画”数语相告,虽似老生常谈,确是前辈成功画家和其自身践履过来的醒世箴言。
衲子先生画才明敏,下笔迅捷,早年能悬臂作工笔画,令人惊异。其胸襟阔大,不死守一家门户,能融化诸师而运用自如,复溯源青藤、白阳、八大、石涛等家,集众善以为己有,融会贯通,功力格调,当世鲜有及者。至于形式、色彩都曾有所着力。更能格物致知,创出新面。笔墨既佳,偶弄山水、人物,也别有情趣。于历代画论、文艺理论精研甚勤,见识高迈。最要者,是人品既高,画品随之,人艺相合,浑然而一。是聪明之人,而诗心朴厚机心不用,雅人深致,高意齐于古之君子。非有以退为进的韬略,实为性情使然,所谓无心于道却暗合于道。衲子评价老画家尤无曲时曾说:“做艺、做人……画出这样一个人、一种品格来,是做艺术的一个归宿,本应如此。有这样的一种追求,人也就变成了这样一种人,超越了自己。如齐白石所说,不带纱帽气、铜钱气。”其实,这未尝不可以看作是他自己人生与艺术的自白。
衲子认为,语言文字不能代表全部思想,故能诗文而不多作,寓诗心文意于书画,以幻化之笔使之灿烂于纸上,传之于后人,归之于不朽,这大概就是他要做的工作。
二、              先生其艺
1.书法为基
衲子先生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道和命脉,它之于中国画是民族的选择,文化的选择,因此是绕不开的,更是打不倒的。而中国画笔墨的根基,是以书入画。
至少自张彦远以来的1000多年中,以书入画从实践和理论两条线索上都呈现一个渐强的趋势,所有成功的国画家无一例外都是优秀的书法家,可见书法已成为中国画生命和精神的共同体。诚如林语堂所说:“它是训练抽象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吾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进而石鲁在《谈中国画问题》一文中指出:“写字不好,就谈不上中国画。中国画必须是以书法、以中国特有的笔法来表现的。……中国画以书法作为它的基础,就决定了笔墨问题,决定了章法问题、布局问题,以至于各种各样的结构----也就是造型,都要随之而变异。这是一个规律,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将书法作为整个中国画的基础的认识,此前未必没有,但却由石鲁明确提出来,触及到了中国画的本旨,意义重大。
衲子先生少即习八法,用功甚勤,有名于乡里。十六岁,欲从王雪涛先生学画,由一位师伯带着前去拜见,雪涛先生说,我给你推荐一个老师,你先跟她学学书法。遂拜张惠中先生为师学习书法,张先生授以小篆笔法及兰竹画法。衲子先生后来回忆道:先生所授笔法,时间愈久,愈觉优越,受用不尽。衲子写字画画,执笔指实掌虚,不人关节屈曲处,握管甚高,悬肘悬腕,应是从那时开始打下的基础。
在国画实践和课徒过程中,衲子先生对书法强调的最多,下的功夫也最大。他于书涉猎非常广泛,似乎以何绍基、《张玄暮志》、《张猛龙》、《嵩高灵庙碑》、《张迁碑》、二王、米芾等着力为多;其写字天分也甚高,闲时读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默识于心,下笔之际,点画无不自法帖中来,然后又能自成家数;临书往往第一遍能象,第二遍就变了,到第三遍已经化成自己的了,者在书法史上是不多见的;衲子很年轻的时候书法就过关了,其学生时代的字就令任课老师感到惊诧又自叹弗如;用笔喜长锋羊毫,能运用自如,八面出锋,从锋颖到笔根全能力到,使柔中寓刚,又退毫秃笔也驱使无碍,往往令观者惊异;作书作画,无论大小,多半站立悬臂为之;又主张用大笔,力避小巧和细碎,得铺毫挥洒之趣;常喜作大字,且每每以大字佳否判书家高下,大约以为小字只是指腕间的事情,终不如悬臂挥运能够畅机,且画一大,就要求用笔,要求功力,书法要达到相当水平才行,这只有深入实践的人才有体会。
衲子先生书法已至碑帖碑帖融合之境。一方面,具有拙、重、大的精神气象,笔笔周到,力透纸背,还时露净劲、老朴、古媚之趣;另一方面,也不乏松、灵、奇的特质,能飞提纸上,有魏晋风骨。他欣赏日本少字数一派书法,以为其中一些书家的字,是在写那个字的“字心”,每个字是有它本身的精神和生命,书写的人应该把那个东西找出来,这其实与中国的传统有关。其每幅画的落款,也必有其应该有的要求,必据此别立一种意态,不主故常,且浓淡与画相呼应,令全幅统调浑然,开一境界。《清水一钵见自心》、《芙蓉飞鸟》为其代表,后者画中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衲子”诸字,一片神行,浓淡变化精妙微纤,口弗能言,与芙蓉飞鸟浑融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纯是画面形象的一部分,令人拍案。
在笔墨精义所剩无几的当代中国画坛,衲子将书法的精益透入画中,以他的生花妙笔于“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衂挫于毫芒。”天真浪漫,风情万种,变幻莫测,开掘出中国画新的笔墨品质,使中国画的艺术语言获得升华。由此可知,雪涛先生当年将他推荐到张慧中先生门下去打书法的基础,是深有远见的。
2.师承渊源
衲子先生十六岁从张惠中先生学习书法、兰竹,受到了严格正统的读帖、识字、研磨、用笔、用墨、用水、书写方法的训练,打下坚实基础,所得终生受用。十八岁考取北京中国画院画家培训班,师从王雪涛、汪慎生先生研习写意花鸟画,直至两位先生去世。
当时授课的形式,是由老师先讲画理,然后做示范,其中包括临摹、写生、创作三个阶段;学生作业在家完成,上课时带来,先由学生互相提意见,老师最后再点评,沿袭了当年“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传统。雪涛先生曾经拿出祝枝山草书手卷,启发学生理解书法用笔在写意画中的作用。老师改画过程中,有时会指出学生题款上的问题,强调要写字,要做足基本功。当时使用的教材,是王雪涛先生的《写意花鸟讲义》。
这时期的衲子,由传统画家白纸对晴天时洒洒落落地幻化出一幅幅奇妙的图画中,悟出只有对生活、对物象的理解、默记功课做充分了,创作时才能“取象不惑”,才有用笔的稳、准、狠的道理;还看到了中国写意画是如何用笔、用墨、用色、如何经营画面的,懂得了笔笔相生、阴阳相生、计白当黑、方圆共济、离方遁圆、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1960年,雪涛先生在衲子新购的《任伯年画集》上题道:“艺术遗产中间可以继承的东西是不少的,但是继承的背后还应该有进一步的工作,那就是革新与创作。列宁说过,保存遗产并不象档案保管委员保存故纸堆那样,保存遗产完全不等于还局限于遗产。鲁迅关于旧形式的采用意见是,旧形式的采用必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所谓采取是反对对遗产的粗暴态度,所谓删除是反对对遗产的保守态度,既有删除又有增益,就是推陈出新,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这篇指迷津要,与雪涛先生艺术上“不一般化”的追求,对衲子的艺术思想产生过深刻影响。由此深明取舍之道,衲子觉得雪涛先生作品中个人化的东西与己不合,只取了他的原理;而于汪慎生先生的简淡天真、洒脱不拘,在他心里却特别有位置。在两位先生的影响下,开始研读画史、画论、古典诗词。
同年,衲子考入北京工艺美校。这个学校的国画老师成就名气虽不如王、汪,但都是比较纯粹的中国传统画家,也学习了素描和色彩。1961年从中央美院毕业的常道先生,是出自“徐蒋体系”又比较早的否定这一体系的觉悟者,他总结出的关于中国人物画的一套创作手法,对衲子有较大影响。
衲子胸襟阔大,能转益多师,不死守一家门户。1980年代,衲子在位于友谊宾馆的文化部创作组,接触到众多传统老画家,开阔了眼界,收益也良多,其中对李苦禅、李可染两先生借鉴之处最多,接受了黄永玉先生的写生观察方法,真正解决了关于“形”的问题。石涛曾说:“从耳根得来,又从耳根失去。”纸上得来也未必不如此,所以他认为只有手到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才能比较鉴别,故此溯源林良、青藤、白阳、八大、石涛、周之冕、齐白石、吴昌硕等家,关注潘天寿、傅抱石,而对黄宾虹更有兴趣。其中对石涛作品的元气淋漓、生香活色,八大的冷逸、奇肆、凝重,齐白石的朴素、平静、视觉化特点,吴昌硕的浑朴苍茫、文化气氛和过人的功夫,都有所借鉴吸收。衲子不拒斥外来艺术,对欧洲印象派之后的绘画有兴趣,更现代的只要是视觉语言清晰的、唯美的都在研究、欣赏之列,对于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视觉经验对他也未必没有影响。
这期间,听讲、观摩、请教,习作的点评、修改、研习、转益多师,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娴熟了技法,提高了水平,是为后来的发展进行的一次全面的准备和积累。
当时年轻人受潮流的影响,都在忙着创新。本来就早熟的衲子,早已洞悉中国画的渊源流变及发展规律,更坚定了沿着中国自己的路走下去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嫁接西方,而是要把拿来的一切再化成中国的笔墨,这是他后来能够超越所有融合派画家的关键所在。他也深明哲学、思想、文化对于绘画的重要性,还认为中国画的基本功、书法入画的笔墨、写意精神、诗情、意境乃中国画的命脉,是永远不能丢掉的。今天看来,这种认识是颇具历史眼光的。
3.造化心源
关于生活和造化,很多人的着力点在新题材、新内容上。衲子先生则更关注对象的本质和生香活色的感觉,造型上不采用写实的方法,是意象的、写意的方法,但这并不是说疏于观察、粗于观察。恰恰相反,他对对象的形、色、结构、生长规律、不同季节和风、晴、雨、露、朝、暮的变化,有着比写实派画家更高的要求。曾闻他曾对花卉做过解剖,以研究花的内在结构、花蕊是从哪里生出来的等等,这种格物的精神在画史上怕也是不多见的。更有甚者,他在观察形、色、结构的同时,参悟的已经是用何笔法、墨法去表现的问题,直接看到的就是笔墨和视觉关系,真可谓是目击而画存了。通过全面深入的观察、体验、研究,将一切融化在心,最后他所表现的是全面综合、概括后的形象,超越了生活本身,所以更真实、更典型、更感人。
衲子先生也写生,必要时也借助相机,但他更有传统目识心记的功夫。他认同顾恺之“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的论断,强化自己独特的感受,有独见,方有独创。
衲子先生曾说,写字画画并非只是书斋的事情,需得生活阅历,广以生活体验,悟得技巧。故,居常冬来携友西山踏雪,春至往公园赏草品花,夏秋赴圆明园观水赏荷,偶然遇雨则泛舟菡萏、蒲苇、水鸟之间,归来写荷,便有墨雨淋漓之感。斋中莲蓬、瓜果物什陈之几案瓶中,还每于菜市贪看好样,恨不能尽购之,故写瓜便能神之。青年时代农村生活的经历,培养了他与自然的感情,他的观察不同于生活在城里面的画家。他画《莲动知鱼子》慧心不啻在笔墨,画中孤蓬之杆以虚灵顿挫之笔写出,似有震颤感,款题:“莲动知鱼子”,提示观者这种“孤蓬自振”,是小鱼在水中触动的结果,给人以画外的联觉,与谢眺“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乃同一趣味,所不同者谢是诗之画境,此为画之诗境。
荷花是藕生植物,繁殖力很强,根藕生到哪里,花叶就出在哪里,因此荷花常常呈现一线、一片、一堆的景象,这种盛夏花叶成堆成片错杂繁茂的意象,在国画是极难表现的,笔者以为历代成功的作品似不多见,而衲子先生《墨荷》、《水枕能令山俯仰》等一批作品,其法是中国画史上新的创造。衲子对荷花有长期深入细致的观察,画荷历经数变,以往这类作品常用石涛的方法,约略对苦禅先生也有借鉴,无一笔不写来,无一笔不可看。后来,他偶然在黄山看到石头上生出的片片的青苔,大大小小,深深浅浅,错错落落,很是奇特,从中受到启发,画荷手法、风格又一大变,开出一种简练、概括、现代、深具内涵的大写意新风。悟对寻常的生活,察人所不察,知人所不知,通其神理,移花接木,迁想妙得,得之造化,更得之于心源。
中国画外师造化,并不是主张如实地去刻画所见,同时还要传达所知、所感,所以它不是简单的视觉艺术。衲子喜画鱼,儿时乡下河套那种野生环境里所见之鱼,与公园里或被喂养的鱼灵性有很大不同,其《安知鱼之乐》、《双鱼》等作品表现了他的独特个感受,加之其经过蒙养的笔墨和功力,对诸多前辈大家和前辈大家的同类作品是有所超越的,识者只要稍作比较自有鉴别;对一千年来被文人不断阐释表现的四君子题材,衲子也有所发展,如其写兰,每每笔头灵气即幻化为朝晨的清露,虽在盆中却给人置身山野、芳谷的感觉。锋棱芒角总含情,才笔所到,皆情语,皆境语,非深究传统、书法入画、读书养气不能得之,所谓灵、情、才、化缺一不可。
4.通会圆融
如西哲所云:真学问、大艺术皆可以圆形象之。
衲子先生时时观照自心,故能明心见性,一真一切真,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其书法的功力,既已经变成本能,遂以此书法会通画法,故其山水、人物虽是偶作,也与花卉是同一笔墨,同一风格,同一境界;以此书法会通传统与造化、造化与心源、临摹与创作、东方与西方,故有创造之手眼。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生。生活中衲子先生有口皆碑,传统人生哲学中儒家的“道德”、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家的“自然”、守一、虚静、自得、逍遥,佛家的慈悲、清静、圆融,似乎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平素待人接物,平等、随缘、周全、中和、整体,已至圆融之境。以圆融平和的心态看待世间的一切,是一种品格,一种修养,它让人在显赫时满盈若亏、不傲不狂,还可以让人安贫乐道,豁然大度。
大涤子尝说:“此道有彼时不合众意,而后世鉴赏不已者;有彼时轰雷震耳,而后世绝不问闻者,皆不逢解人耳。”衲子先生长期游离于学术界之外,不被批评家所关注,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也少为世人所知,寂寞中不去迎合庸众的审美和世俗的政治,挺然于一切潮流之外,陶然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仿佛豪杰之士,又仿佛空谷幽兰,令人钦佩、神往。
衲子先生遥接中国传统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而有所创新,几十年来淡泊名利,归隐于中国书画的笔墨生活之中,以书法、诗心、文意贯通书画之中,其作品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表现了中国文人儒雅、智慧、深沉、朴素、美丽的心灵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代表了当代中国书画笔墨的高度。礼失求诸野,今天回顾一下衲子先生所走过的道路,对我们反思中国书画教育和创作中的弊端,开启未来,是不无裨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7: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书法生态中的“新文人书法”实践与思考
——以“苏州篇”为例
王伟林
一、“新文人书法”的当下思考
    当代书法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最初的萌芽、复苏到后来“书法热”的逐渐兴起、升温、喧闹直至今日的如火如荼、多元拓展,经历了一条不断走向深入和不断走向理性的不寻常之路。其间,各种观念、学说、主义、流派及风格等的相互激荡、相互碰撞,终汇成当代文化发展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其中“新文人书法”的催生和崛起便是当代书法多元生态中的必然结果。同时,“新文人书法”也以其独到的创新理念和人文追求受到书法界乃至文化界的亲睐。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文人书法”又该如何作为,如何突破,如何开辟新境界,实现新跨越,确实值得有识之士思考与探索。党的十八大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谋划了宏伟蓝图,作为当代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文人书法”理应谱写出新的篇章。
    在我看来,“新文人书法”关键在一“新”字。“新”既是对概念的特定界定,也理应是吾辈的自觉追求,更是藉此立足于当代书坛生存、发展的原动力和生命力所在。新文人书法应该将着力点放在“新”上。新在何处,如何出新,立足点和归宿点在哪里?愚以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在传统文人书法基础上创新。要有独特性,独创性,要突破常规、突破自我,不与他人重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现在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生态呈现多样、多变的发展格局。原来意义上官方书协统领下的活动已不能使书家们完全满足。需要有多种形式的民间学术组织、团体来补充。在这样的背景下,志同道合的朋友相聚一起运用灵活的形式进行学术探讨,极有可能比官方做得更好。还可排除人事等方面的干扰,做得更加纯粹,更加学术,更加清静。“新文人书法”可以在学术引领上做文章。特别是书法批评,通过正常的学术对话、学术争鸣、学术研讨,把这种声音传得更远,从而形成正能量。同时,组织开展“新文人书法”活动,要体现团队合作意识。在过去,出过相关文集、作品集,以后可以准备得更充分。在活动方式上可跨省联合,不妨借助政府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如这次活动广东的朋友就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值得各位敬重。“新文人书法”的发展,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培养新人和深化内涵。若作为一种学说,“新文人书法”自然要标举独到的理念,逐步形成并完善其理论构架,体现其学术的独创性、前瞻性和坚守文人情怀的优秀品质。若作为一个流派,“新文人书法”则要逐渐形成骨干队伍,人员既体现地域的典型性,更要体现地域的广泛性、包容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力量,通过若干年积累、培育,并大胆地吸收确有实力和潜力的青年才俊,使队伍始终保持活力,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学术研究方面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当然作为一种探索,“新文人书法”不妨借鉴国内已有的书法学术团体的成功做法,在组织架构、队伍建设和运行方式上积累经验,形成长效机制,但千万不能行政化,而应秉持其纯粹性、学术性、独立性,让组织始终浸润民主和学术的清新空气,让权力和欲望无法侵蚀进来。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当然要合法登记,制订合理的章程,推选出相应的机构,并努力探索科学、民主、高效的符合书法发展规律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径,充分调动各位的智慧,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特色和优势,在文坛形成品牌。
鉴于以上,我认为“新文人书法”发展最急需的就是如何使活动和组织富有创意、特色和学术品质。综合分析当下国内书法发展生态和各种书法组织的生存状况,人文性、学术性无疑是“新文人书法”着力追求的目标。于是,我们不妨可以作如下设想:
    1、更加清晰地在书坛整体亮出自身的追求,通过更有影响力的活动集中推出一批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创作成果和教育成果;
    2、对上述成果要通过业内主流媒体多加推广、传播,让酒香传到巷子外;
    3、对于“新文人书法”的阵地建设或载体建设要摆到日程上来,可先在全国代表性区域设立一些创作基地,逐渐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考虑成立类似“联盟”或“联谊会”的松散型机构;
    4、要逐步提升活动的品位和学术水平,这一点至关重要。关键在创意策划。参与对象的范围可向圈外扩大,可考虑开展学术讲坛、学术对话、学术研讨、学术培训、学术提名展等类似的活动,这样既可培养新人,做到传承有序,又能积累成果,推出人才,形成品牌;
    5、条件成熟时可出版会刊或发布年度报告,并积极加强与兄弟社团的交流合作,乃至开展国际交流;
6、当下可行性的实践与推广活动可选择全国有条件的几个地区精心打磨,形成“新文人书法”的现实经验、成功案例、代表性群体、标志性成果,组织力量加以跟踪研究,借助媒体集中宣传推广,从而使“新文人书法”深入人心。
二、“新文人书法”实践案例:苏州篇
案例1、得意·回归:中国书法名家“得意之作”苏州邀请展的创意。
易斋、弘远、恨无关于“得意之作”如是说:
“得意之作”,通常可理解为自认为非常满意的作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从心从音。”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意,心所识也。”就文学艺术创作而言,“意”有意趣、意念、意志等组合,大体表明主体心理活动的情感趋向及强烈程度。故“得意”者,或曰“称心、满意”,如唐柳公权书京兆西明寺《金刚经》:“有钟、王、欧、虞、褚、陆诸家法,自为得意”;或曰“领会旨趣”,如《庄子·外物》所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是也。可见,“得意之作”符合创作主体之情感表达与审美旨趣,是对作品的自我评价,有时它能激发起观赏者的兴趣和审美意象,从而达到以作品实现自我价值、表达情性而又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目的和追求;有时只能“自鸣得意”,而未必符合接受者的审美期待。“得意之作”须有笔墨之“意”贯穿其中,须有创作者的心路历程蕴涵其间。然而,“意”由何来?纵览古今,无外乎从书法经典的模仿、传承和感悟中来,从知识积淀、文化涵养以及学术思考中来;它是深思熟虑后的一触即发,是观夏云奇峰、听嘉陵江水时的灵感闪现!于是,“得意之作”会因时间、地点、情境、心理等条件和因素的变化而呈现出阶段性、自娱性、相对性和非功利性,在创作追求上彰显对书家自主权利和原创性的充分尊重和关怀;于展览的策划、组织而言,体现对公平、公正、民主等价值观念和评审法则的深层解读。
2005年夏,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本着求真、创新的理念,经过理论酝酿和学术探讨,在沧浪亭畔的苏州美术馆(颜文樑纪念馆)举办了“苏州市首届‘得意之作’书法邀请展”,意在与书坛流行的展览模式相区分,即作品毋需评委评选,而采取由专家直接提名邀请的方式。被邀请的书家不受牵绊与干扰,抱着文责自负的态度,乐意献出“自鸣得意”的作品。可以说这一操作方式为书家们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创作体验,受到普遍欢迎。作为一种尝试,当时参展作者仅限于苏州本地,这是主办方缘于有意发挥吴门书道历来重学术、重思考、重个性追求的优势,未料一个规模并不算大的地方性展览竟引起书坛的关注与好评。当年的国家核心期刊《中国书法》就给予了特别的青睐。
时隔八年,苏州荣幸地成为第一座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授牌的中国书法名城,其书法创作、学术、教育及交流活动此起彼伏,引人入胜。而当今书坛由于受展厅文化和评审机制等的影响与制约,林林总总的书法大展大多偏重形式追求,缺乏深切的学术探讨与人文关怀;创作者则为取悦评委竞相以拼贴做旧乃至代笔造假为能事,从而导致书法创作制作化、工艺化、功利化、庸俗化,书法展览也因创作者群体的盲目跟风而致千人一面。有识之士疾呼时代经典与代表作的出现,疾呼展览体制与评审机制的改革,热切期盼书写回归到原本应有的状态:自由自在,意与心得。
2013年秋,苏州即将在新的美术馆推出中国书法名家“得意之作”苏州邀请展,旨在进一步加强对当代书法展览文化的学术思考,引导书法后学放开视野,立定脚跟,少跟风,多思考;少浮躁,多探索;轻名利,重学养,从而为营造一个宽松、纯净的书法文化生态环境尽绵薄之力。此次主办方邀请的20位著名书法家来自全国书法相对发达的九省市,他们均为当代书坛的中坚力量,年龄在55岁以上,创作总体上已臻成熟,有鲜明的审美追求并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相信他们的参与一定会给书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而“得意之作”展览本身倡导对书家主体精神的高扬,倡导展览独立品格的塑造,倡导创作与学术的融会贯通,这些其实正是当下书法发展多元化的生动景象,对于提升书法活动的学术品位,坚定当代书法人的文化自信具有现实意义。
——《得意·回归:致中国书法名家“得意之作”苏州邀请展》
[附]中国书法名家“得意之作”苏州邀请展特邀书家:(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友谊  王宝贵  丛文俊  刘一闻  华人德
刘  恒  孙晓云  李刚田  张旭光  何应辉
言恭达  陈振濂  陆家衡  林剑丹  周俊杰
徐本一  徐利明  曹宝麟  黄  惇  鲍贤伦
[刘恒评语]:
苏州的传统文化底蕴之深厚是人所共知的,在书法方面更是得天独厚。得益于经济的发达和生活的优裕,从唐宋以来这里就一直是文人荟萃的渊薮之区,不仅书法名家辈出,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典雅、从容、醇厚的艺术风格。按照传统的书法品评原则,书法风格的根本价值所在,是笔墨形象背后的反映出来的人的精神追求与审美理想。从这个角度来说,苏州书法所具有的独特品格,实际上是苏州文人化生活状态的流露表达。尽管近数十年来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呈现出一种不同以往的传承发展方式,但当代苏州的书法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风格特色以及在全国书坛的突出地位。究其原因,不能不归结于苏州文化环境的滋养。
品味当今苏州书法家的作品,不论是中年书家还是青年作者,不管是写何种书体,不管是宗帖还是习碑,大都能够体现出相对文雅、从容、细腻、含蓄的追求取向。他们很少作强烈的夸张或极端的发挥,虽有个性特点但懂得节制和适度,不跋扈做作,也不跟风做效,整体上表现出一种从容、自信的心态。应该说,这是那种信心充足、目标明确的表现,也是苏州文化性格在书法上的反映。在当今文化传播迅速而普及,地域文化差异不断缩减的环境下,苏州书法能够保持着自己的传统精神,表现出自己的特有气质,这在当今书坛上是比较独特的,其中的长短得失,值得书法界思考和研究。
——选自《传统文化滋养下的自信》
[姜寿田评语]:
来自吴门书派深厚的书法传统积淀,使苏州当代书坛呈现出鲜明的文化—审美价值取向,从而使得当代苏州书法在当代书坛中仍是最具传统张力的地域流派。对经典与传统的重视和内敛式的崇文比德创作模式,使得吴门书派重士气、重学问文章之气的书法传统仍深深植根于当代苏州书法中,因而苏州书家中身兼学者把书法当作学问来做者尤多,这也使得苏州当代书家能够立定精神,不追效俗流,始终面向经典,面向传统,比慢而不是比快。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苏州当代书家趋于保守,事实上,作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策源地,吴门书派并不缺乏狂狷书法传统,要之虽狂狷排奡终须不离士气,此舍经典学问不能得。
——选自《把书法当学问来做》
案例2、当代书学研究的“黄埔一期”: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开创书法教育新模式
“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由苏州市方面与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袂主办,其目的是培养书学后备人才,推动书法史研究走向深入,打造中国书法学术品牌,探索高端书法教育培养模式。“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每年举办一届,将持续数年,办出特色。首届设坛苏州相城区,第二届设在吴江市,第三届在苏州古城沧浪区举办。其高品味的学术追求和开放的学术视野已经赢得海内外书学界广泛的好评。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论文评比或清淡式的聚会,“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重点在于培养书法研究的高层次后备人才,因此每届论坛均邀请五位著名的书法史研究专家(其中一位侧重书法边缘学科),有针对性地为国内高校书法专业在读硕、博士研究生以及广大旁听学员开设五场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并特设50个名额资助这些青年学子的食宿、差旅费。五位专家全部演讲结束后,组委会还特别安排半天时间让他们与学员、旁听者进行互动交流,释疑解惑。“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开创了当代书法研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受到书法界广泛赞誉,被媒体评论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首届论坛举办时间为2007年7月18日—21日,五位博士生导师的演讲题目分别为:
1、傅  申(台湾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①故宫本怀素《自叙帖》之我见;②书画船——古代书画家水上行旅与创作鉴赏关系;
2、白谦慎(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时代的明清书法史研究的史料问题;
3、丛文俊(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学术;
4、黄  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史史料解读中的微观与宏观;
5、张朋川(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考古与中国古文字起源研究。
第二届论坛举办时间为2008年7月18日—21日,五位学者的演讲题目分别为:
1、邱振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书法:感悟与言说》;
2、白谦慎(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学术论文的选题与写作》;
3、诸葛铠(苏州大学教授)——《市民文化与市民艺术》;
4、华人德(苏州大学研究馆员)——《碑刻书法研究》;
5、祁小春(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书学三题》:①有关王羲之法帖的研究;②有关版刻书法的研究;③有关日本的中国书法史研究。
第三届论坛办时间为2010年7月17日—20日,五位学者的演讲题目分别为:
1. 何传馨(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藏法书研究近况
2. 傅申(台湾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庭坚《砥柱铭》墨迹
卷的确认
3. 曹宝麟(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志在破案:谈谈我的碑帖考据
4.张子宁(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研究员)——佛利尔美术馆藏宋元书法(上半场)、雪庄研究(下半场)
5. 薛龙春(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图像史料的搜集和利用:以明清书法史研究为例
“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不仅代表了当今书法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而且对于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同志在2008年讲坛开幕式讲话中所说:“众所周知,与当今书坛创作展览的热闹景象相比,学术研究则显得相对沉寂。企业和政府投入书学研究的经费明显不足,各级书协所给予的关注也有待加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苏州举办过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前瞻性的学术活动,受到当今书坛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积累了许多的宝贵经验。在保障学术规范和学术质量的前提下,着眼研究人才的培养,走可持续发展的书法研究之路,地方政府、企业和地方书协多方联动,使苏州的书法学术活动涌现出了许多很好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和运作模式。本次中国苏州(相城)书法史高端讲坛,正是一次非常有价值、有创意、形式独特的书法学术活动,为中国书法研究人才的培养及其教育模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陈洪武在2009年讲坛开幕式讲话中说:“举办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书法的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充分看到‘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的价值,使其成为推动当前书法艺术理论研究和学术水平全面提高的重要载体,发挥它对于培养书学研究的后备人才、推动书法史研究和书法教育走向深入、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书法史研究内容和形式创新的重大作用。”
作为讲坛的主要策划人,也是三届讲坛的学术主持人苏州大学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苏州书法家协会主席华人德先生对讲坛作了精要的学术总结,并指出讲坛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是一种尝试,目的是积极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弥补当今书坛的某些不足,为书法研究培养后备人才。今后这种活动苏州市书协要连续举办几次,每年一届。为了开拓学员学术视野,每届讲坛的专家中都要安排一位跨学科的专家,以使书法史研究者能够及时地获取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为广大书法史研究方向的在读研究生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教授戏称2008年的相城讲坛是中国当代学术培训的“黄埔一期”。
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苏州书法史讲坛是一次开放的、国际性的高层学术讲坛。讲坛倡导平等、务实、阳光的会风,不收取培训费和其他费用,会议对所有邀请的嘉宾一视同仁,凡无特殊情况(如身体不适者),不论资历深浅、职位高下、声望高低,均安排两人同住一间标准房。会议本着合理、实惠、健康为原则安排饮食,不讲排场,与会者均用自助餐。会议期间如有外出会友聚餐,会议则不负责相关费用。讲坛不设“出场费”。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保证讲坛按照学术的规范顺利进行,达到主办方预期的目的。
[白谦慎评语]:
苏州书法素以儒雅蕴藉闻名,其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当地悠久的学术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苏州书法和学术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唐初。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著作,首推《书谱》,作者孙过庭是吴郡人。我们读《书谱》,不但为它精深的理论内涵所折服,也被那美轮美奂的草书所打动,这是学术与艺术珠联璧合的完美见证。在明代中期,吴门书风在全国范围内独领风骚。此时,金石学正处于低潮,但苏州学者都穆的《金薤琳瑯》却成为明代少数几种重要的金石学著作之一。在晚明,苏州隐士赵宧光是最重要的文字学家。在清初,苏州府昆山县的顾炎武是开一代朴学风气的大儒,他大江南北访碑,撰《金石文字记》,为金石学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顾炎武去世不久,他的同乡叶奕苞完成了金石学巨著《金石录补》。稍后,苏州的顾蔼吉编撰了重要的隶书工具书《隶辨》。在晚清,苏州学者叶昌炽撰《语石》,此乃讨论石刻的集大成之作。而碑学在清代的兴起正是以金石学和文字学为学术背景的。
苏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还不断地吸引着各地的著名学者来此定居。段玉裁五十八岁移居苏州,在苏州著述长达三十年,对苏州研究《说文解字》的风气起了巨大推动作用。晚清学者吴大澂就是段玉裁的再传弟子,著《说文古籀补》。步段玉裁后尘,浙江学者俞樾、章太炎也先后定居苏州,著述、讲学,为苏州培养了许多人才。正因为有着金石学和文字学的深厚传统,苏州代有篆隶名家:赵宧光的草篆,俞樾的隶书,吴大澂、章太炎的大篆,杨沂孙、萧退闇的小篆。及至当代,苏州书坛书写篆隶的风气依然十分兴盛:沙曼翁、华人德、言恭达等皆以篆隶闻名于当代书坛。
——选自《学术传统与苏州书法》
[白谦慎评语]:
    张家港会议(即2007年在苏州张家港召开的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策划展现出三个新的思路。第一,张家港会议扩大了参与的范围。前两次会议邀请的都是海内外已经成名的学者来参加会议。这次会议在特邀一些海内外的专家发表演讲、担任论文评审和会议主持外,还鼓励年轻的书法史研究者参加,会议论文采取特邀和公开征集并重。从目前征集的论文来看,投稿作者主要是年轻人,而且许多论文都很有质量。第二,会议对外界开放。多年来,国内举办学术会议常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地点,邀请专家进行讨论,对外不开放。这样的学术会议颇有雅集的遗风。但是,如果能有更多的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人们参与,对扩大学术交流的范围和影响岂不更好?所谓会议公开,就是报名便可参加。而要使更多的人得以参与,就需要服务工作的社会化。也就是说,报名参加会议的人们食宿自理。近年来国内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学术会议服务的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而这就需要组委会方面在会议举办之前,向报名参加会议的人们提供有关在会议场所附近不同等级的旅馆和饭店的信息,便于外地前去参加会议的人们投宿和餐饮。第三,补助前来旁听会议的在校博士生、硕士生及本次未能入选的相关论文作者。国内的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发展,许多高校招收了研究书法的博、硕士生,许多研究生年轻好学,是研究书法的生力军。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和来自世界各地的资深学者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机会,对他们的学术成长无疑十分有益。但目前很少有学校设有赞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的专款,基金会制度在国内也还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鼓励年轻学子参加会议,并实际解决一些学生的经济困难,组委会决定对在校的博士、硕士生及未入选的论文作者前来旁听提供一定的补助。我们希望,这个先例能够对高校和有关机构建立补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的基金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国内不少地方政府都曾赞助过各种文化活动,如一些城市举办“同一首歌”音乐会等,这些文艺活动对城市的知名度、活跃市民的文化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相比之下,赞助学术活动的地方政府却不是很多。但是,一个有悠久学术传统的民族,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大不但要有蓬勃的大众文化,还应在属于精致文化范围的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正因此,这次组委会特别是张家港方面对学术会议的赞助就显得格外有意义,它虽不及大众文化那样轰轰烈烈,但影响则可能更长远。
---选自《学术会议的新思路》
案例3、让艺术回归心灵:当代书家的日常书写
    2010年9月18日,苏州与《中国书画》杂志社共同策划、组织了以“当代书家的日常书写”为主题的座谈会。作为一种尝试,邀请王伟林、陈道义、顾工三位担任学术主持,具体负责书家、书作的推荐及相关评论。所选书家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有独立思考之品格;②书写有学术探讨之意义;③书风率真质朴。座谈会在苏州市书法美术研究会社隆重召开。
[王伟林评语]:
    在古代,只要是读书人便会用毛笔进行日常书写并开展社会交际,这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了。古代的书法家即在这样的日常挥写中为后世流下了大量的经典之作。书法史上被尊称为第一行书、第二行书和第三行书的《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它们无一不是书法家内在情感和学养的自然流露,所谓“无意于佳乃佳”。更有甚者,我们注意到即使不被视为书法作品的大量的古人尺牍、日记、题跋乃至药方、便条等同样洋溢着天趣和真情。
    随着时代和生活方式的变迁,今天的书法已成为专门艺术,用毛笔书写成了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专利,原本意义上的“日常书写”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当代书法家因迫于功利,追求展览效应,使书法创作日益走向“制作”乃至“造作”,以至出现以形式至上的拼接剪贴,以变形夸张为尚的流行体,以取悦评委的跟风现象……于是,当代书法越来越失去书写的“本义”,书家个性及书法艺术的人文性、书写性也随之远去。
当下倡导并展示书法家的日常书写旨在返朴归真,还书写以本来面目,发书家之纯真性情。之所以选择以吴门中青年书家为例,原因有二:其一,吴地书家历来重文气、重内蕴,历史上形成以明代“吴门书派”为代表的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其二,当代吴门中青年自发形成了以“沧浪书社”、“江南风”等为代表的群体组织,风雅而充实,其审美追求、创作理念及综合修养渐为书坛关注。我们期望通过对吴门中青年书家26人这一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特殊群体的关注能引发对“当代书家的日常书写”这一命题的普遍思考。
[陈道义评语]:
日常书写是书法文化中一种有生命的符号”,而且这一符号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再经过长期的积累,会有新的形象出现而不会消解。换句话说,日常书写促进了书法文化的生成;凡有书法文化的空间,日常书写就是其中最鲜活的表现。否则,书法从创作到创作,总想挖空心思变新意,追求所谓表现个性、与众不同,结果导致任意涂抹,走向偏执与狂怪,成为新时期的“野狐禅”,从而使书法文化生存的危机感愈来愈紧迫。尽管在当下网络大兴的时代,面对快节奏、秀奇怪的生活状态,以古代日常书写的高度来要求现代社会大众,已不现实,但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符号的生命力,戮力让书写回归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让书家意识到日常书写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那样,书法普及与提高的日子不会久远,书法文化的滑坡趋势也会很快得到改善。
[顾工评语]:
    日常书写离不开对视觉形式的敏感,其章法比一般的书法作品更富变化,更富创造性。作者要根据书写材质、幅式和内容因地制宜,在满足书写实用性的基础上体现章法的美。文字内容可长可短,字迹可以写满纸,也可以只占一局部,长短大小和位置安排都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千变万化,构成不同的形式美。其实,当代书法展览中作品形式的创新,很多都是模拟自古代的日常书迹。例如每行长短不一的布局,来自古代信札;对某些字句故意涂改,或在语句间歇处加以句读,来自古代手稿;写小品或册页时局部留白,来自古代题记。诸如此类在古人是因势生发、不期而然的视觉形式,在当代书法中却成了为形式而形式。这也更加印证了日常书写的形式魅力。
案例4、高品位:苏州传媒书法邀请展的自觉追求
    2012年新春,“苏州传媒书法邀请展”在创作上高扬艺术性和学术性,鼓励创新与探索,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创造,尊重艺术流派与风格的多元发展,期望透过这一特殊“窗口”,汇集当代苏州书坛精英的才智与成果,向人们展示当今吴门书道的发展轨迹。可以说高品位已成为当今广大中青年书家的自觉追求,同样也是展览主办方的自觉选择。“藉书法艺术的魅力展示给人们以更多有关传承、创新、发展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启示”(本次展览“征稿启事”中语),这正是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文艺精品创作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同时,传媒展这一独具匠心的展览形式和机制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引导市民审美等方面有所作为。
[张建雄(《苏州日报》总编)评语]:
《苏州日报》作为苏州最有影响力的权威媒体,一直以积极弘扬吴文化为己任,被学者称为“中国主流报纸文化生存方式”的范例。对吴门书画更是专门辟出版面予以关注,“新吴门”的概念正通过《苏州日报》等媒体的传播,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这次,《苏州日报》联合苏州市文联等单位,主办书法作品邀请展,大力推介苏州有影响力的中青年书家的优秀作品,结集成册出版,目的在于通过媒体搭建平台,并依托媒体的影响力,着力打造一个品牌会展活动,团结更多的苏州书家,为国民精神生活提供更好的艺术精品,共同为书法艺术这一世界非物质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氛围。
——选自《“苏州传媒书法邀请展”前言》
案例5、对话园林:跨地域的交流唱响主角
“对话园林”是苏州雨村美术馆近年来倾力打造的品牌活动,最近十年中,连续推出的数届美术作品展受到了艺林画坛的关注,显示出雨村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2012年,“对话园林”结缘书法,雨村美术馆联手苏州市书法家协会推出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事实上,苏州园林与书法艺术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正如苏州大学曹林娣教授评述的:“中国历代骚人墨客接踵而来,留连吟哦于此,留下大量墨迹,或刻之崖石,镌之砖墙,或大书于木,悬之中堂。这些摩崖镌刻、匾额楹联,作为艺术语言,不只是一种符号、工具和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而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本体的建构,作为传达旨趣、透露景观的文学渊源或人文内蕴、升华景观意境等手段,是景观的‘诗化’、‘心灵化’,是对于景观表象和心灵境界的一种审美概括。因而,具有历史的、人文的、审美的价值,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品。”这些墨迹珍品由此构成一部独特的书法史。而观者游览苏州园林,徜徉亭台楼阁之间,无不被其书法美所吸引。一芥小园,几处题名,数幅联语,便使书卷之气盎然可掬。目接身触,即可令人神与物游,思接千载。
本届“对话园林”活动,邀请当今中国书坛的十位中青年精英(李
啸、陈海良、李双阳、于明诠、朱培尔、李木教、刘新德、陈新亚、吕金光、许雄志)与苏州本土的十位中青年书家(王国安、张少怡、林再成、徐世平、周雪耕、谢利峰、黄伟农、高卫平、顾工、钱玉清)一展风采,典雅的苏州园林给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带来丰富的创作灵感和滋养;而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们不同风格的追求和呈现也为苏州市民奉上一道精美的艺术盛宴!
案例6、吴门书道系列巡展
    2009年3月21日—29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吴门书道——中国书法名城苏州作品展”将在中国美术馆1号厅、8号厅、9号厅隆重推出,本次展览集中展示苏州作为中国书法名城的综合实力和人文底蕴,其“当代视野、学术品位、苏州特色”的总体追求无疑会给广大观众带来独特魅力。展览共分三个系列:“托之豪翰”、“书斋涵泳”、“山水壮怀”,展出苏州已故书法篆刻家作品(1949年后健在者)、苏州籍当代名家特邀作品和当今活跃在书坛的苏州市书法篆刻家作品近200件。尤其是已故名家中既有书坛大家、艺林高士,也有文坛泰斗、学界名流,透过其独特的书迹,人们更可领悟其非凡的学养和风范。这里选刊部分当今苏州市书法篆刻家的作品。随后四年中,吴门书道展先后在徐州、南京、台北、日本、法国等国内外大城市巡回展出,今年8月还将远赴美国继续新一轮的交流展出,藉此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苏州书法的影响力。
[李一评语]:
读了《中国书法名城苏州作品展申报方案》,等于先在纸上领略了展览的风貌,深为展览筹办者的工作之细致作风之扎实而感动。《方案》一书,精美而实用。从展览创意、申报理由、场馆意向、批复文件、展品图录到苏州书法的历史介绍,目前状况一一饱收眼底。由于工作关系,我看过不少书法展览,也见过一些展览的策划方案,但展前的方案做到如此之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不仅对了解苏州书法创作有帮助,而且对了解展览筹办过程大有帮助。不仅是研究苏州书法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了解书法展览筹备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从中我们看到了书法展览筹备的规范化、细致化。这是一个可供今后筹备展览参考、借鉴的重要范例。
——选自《苏州展览的启示》
[丛文俊评语]:
从历史与现状两方面来看,苏州作为书法名城,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厚重的历史沉积给当代苏州书法以丰富的营养,既有人文传统的潜移默化,也有艺术精神的赓续,并为之增添了一些新的色彩,这就是古不乖时,和而不同。
    所谓古不乖时,指苏州书法以良好的人文关怀,保持其对传统之鲜明的继承性,这不是仅限于简单的碑帖传习以及对新出土文字遗迹的摹写,而要在古法中注入当代苏州书法人的理解和诠释,几十年一以贯之。和而不同,指当代苏州书法与全国风气的应和,但比较理性,很少有浮躁摇摆的跟风现象,表现出充实的自信与凝聚力。
——选自《古不乖时,和而不同:传统中的当代苏州书法》
[李刚田评语]:
苏州书法篆刻中所表现出共性的审美特征,是“清、雅、古”三字,清是相对混浊而言,雅是相对流俗而言,古是相对浮浅而言。无论风格变化多端,也无论展厅中对形式的多样化追求,苏州书法篆刻一以贯之的是清气,这清气是光风霁月、是出水芙蓉,是超脱尘俗的精神境界。苏州书法篆刻中的雅意不是书斋中的文人自许,是器度恢弘的“大雅”,是风骨之雅、文化意义上的雅,在气象万千中体现神采与风骨的高格不俗。所谓的“古”,也不是在形质上的泥古或理念上的单纯崇古,而是通过笔墨表现历史积淀的深厚,对质朴真醇美的追求,对自然境界的向往。
这清、雅、古三字是苏州书法篆刻的精神体现,也正是当代“书法热”的大潮中人们渐渐淡忘而亟待唤回的传统文化精神。苏州书法篆刻进京展将会给我们许多启示,留下许多思考。
——选自《清雅脱俗的苏州书法》
三、“新文人书法”的发展新思路
1、中国书法名城苏州书法教育千百工程
2012年4月17日,由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苏州市文联等联合主办的“中国书法名城苏州书法教育千百工程”启动仪式在高新区人才广场启动。书法教育“千百工程”是市文联、市书协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和国家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加强苏州书法名城建设,传承吴门书道培养书法新人,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集中三年时间面向社会义务培养1000名书法爱好者,面向市区中小学校义务培训100名书法师资的惠民工程。其中,“翰墨传承——苏州书法教育千百工程校园行”活动则是这一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以基地建设彰显学校书法特色。书法进校园,建立书法教育基地,这项工作早在2000年已开始。吴中区木渎第三小学、吴江市屯村实验小学和金家坝中心小学以突出的书法教育成果成为首批市书协书法教育基地。2007年11月苏州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书协将书法教育作为书法名城建设重要工作,更加注重书法教育基地建设,制定了相关规定,先后考核高新区浒关中学、苏州市山塘中心小学、工业园区莲花学校、翰林小学,他们分别以出色的书法成果,突出的书法特色教育成为苏州书法教育基地。作为实践的成果,2012年4月,苏州市书协、苏州市电教馆联合摄制发行了《跬步集——苏州书法教育校园行》,分别展示翰林小学等8个书法教育基地的特色成果。
②以教材建设提升学校书法师资水平。2012年5月,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与苏州大学及苏州大学出版社联袂出版“中国书法篆刻经典学习与鉴赏丛书”,旨在通过编撰这套集研究性、原创性于一体的书法篆刻学习用书,为中国书法名城建设添砖加瓦,也使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丛书包括篆、隶、楷、行、草及篆刻六册,分别由学有专长、术有专攻的六位我市多年从事书法篆刻相关工作的书法篆刻家撰写。从书法学习和训练的规律来看,对历代名家经典作品的赏读、研究和借鉴是学好书法篆刻的不二法门,也是丛书的主要内容,其核心在于确立书法篆刻艺术的评价标准,使广大读者从系统的知识与训练体系中认识到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基本特征和独特魅力,了解经典作品在技法、风格、精神等不同层面是如何传承、创新的,进而明晓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目前,作为苏州书法教育千百工程的使用教材,该丛书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③以优质师资引导学校书法活动。为确保千百工程校园行的质量,市书协严格把关,精选了具有较高创作水平、教育经验丰富的50名骨干会员担任授课导师,并制定了“教学大纲”、“学员守则”和“导师守则”。目前,在“千百工程”的培训基地中开设了24个学校书法师资班。书法导师以规范、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系统的辅导,以期经过三年的培训、辅导及相关活动,让学员掌握基本的书法技法和教学方法,从而胜任中小学校的书法教学工作。市书协还将市青少年书法优秀作品展引入园区莲花小学,提供良好示范。邀请参加首届中国书法名城论坛的全国书法名家走进翰林小学,由名家直接对话指导,以鼓励学生;为金家坝中心小学举办师生书法展出谋划策,更好地展示学校的整体书法水平。2012年12月,山塘中心小学迎来了中国书协教育委员会言恭达、申万胜等一行30余位专家的考察,大家对学校的翰墨传承之风和浓郁艺术氛围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2、吴门书道馆:苏州书法发展新的福音
为加快推进苏州文化强市建设,争创城市内涵发展新优势,进一步扩大苏州文化的影响力,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从今年4月起在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桃花坞地区建设吴门书道馆。
其功能定位如下:
①吴门书道的展览、展示基地:自古到今,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代中叶起,“天下法书归吾吴”,“吴门书派”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门书道馆的建立无疑为吴门书道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永久性的展览展示场所。
②吴门书道的传承、传播基地:千百年来,苏州的吴门书道得以代代相传并创新发展,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光彩,赢得了荣光。但是,在新时期的苏州,在经济发达的新苏州,书法艺术也同样面临着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发扬光大并与时俱进的时代挑战。吴门书道馆的建立无疑为吴门书道的传承与传播建立了一个基地与平台。
③吴门书道的培养、教育基地:吴门书道历经了千年的传承,为使中国书法这门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有着独特魅力的艺术样式,得以更好的传承与传播,吴门书道的教育与培养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今,书法艺术已被越来越多的市民百姓所接受所喜爱,吴门书道的普及与提高也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④吴门书道馆的文化旅游功能:苏州是中国著名的文化旅游城市,吴门书道馆又地处桃花坞历史文化保护片区,它的建立也为苏州这座文化历史古城增添了一个极好的文化旅游场所,为市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因此,吴门书道馆的文化旅游功能也不能忽视。
其次,策划创意如下:
①吴门书道是艺术: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梁启超曾说:“美术,世界所公认的为图画、雕刻、建筑三种。中国于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写字。”吴门书道又是中国书法艺术之顶峰之一,我们设计吴门书道馆首先考虑的是体现吴门书道之艺术美。
②吴门书道是心境:林语堂认为:“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吴门书道的主体缔造者是文人,吴门书道之艺术境界是这批文人之心境所致,我们力求体现这种心境。
③吴门书道是文化:中国传统书法是艺术,但更是文化,吴门书道尤其如此。吴门书道是书家个人文化的体现,又是苏州典型的文人文化之体现,更是苏州明清城市市井文化之体现。
④吴门书道是生活:书法原本是中国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在古城苏州,在经济十分发达的苏州,书法越来越多的成为苏州普通市民百姓生活的一部分,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力求体现吴门书道馆的生活气息,也是我们的追求。
启示一: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书法在当下面临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传承、弘扬、发展。为此,国家教育部、中国书法家协会都出台了相应的愿景规划,尤其针对广大青少年,书法艺术大有作为。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人书法”如何找到自身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值得吾辈深思和期待。
启示二:在数千年发展的历程中,汉字一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永葆活力的重要基因,而作为汉字书写艺术的中国书法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旅法著名学者熊秉明先生语)。因此,进入到21世纪,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追求精神的满足,实现自身的超越。毫无疑问,书法艺术给世人展现了强大的诱惑力和美好前景。通过有效载体,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了解书法、分享书法,让更多的书法家从艺术的象牙塔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回归艺术原来的质朴状态。“吴门书道馆”的策划与建设给了国内其他地区与城市以可资借鉴的经验,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汇聚一起实则幸也。回望500年前,明代吴中诸贤沈周、祝允明、文徴明、唐寅、王宠、陈淳、文彭等笑傲书坛,文采风流,而桃花坞大街商贾云集,百业兴旺,那真是天下第一等繁华地。难怪王世贞惊叹:“天下法书归吾吴!”鉴于此,吾辈肩负的责任大矣!
                                      癸巳夏至于姑苏文采园
[作者简介]
王伟林   笔名易斋,1966年9月生,江苏太仓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文化部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评论家协会理事,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系国家一级美术师,苏州大学兼职教授,广东书法院客座研究员。曾受聘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技法创作教育卷》(1949-2008)执行主编,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担任苏州大学、苏州市书法家协会编《中国书法篆刻经典学习与鉴赏丛书》(六卷本)执行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第1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8: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文人书法可不可以让功利书法滚蛋
□谢海
中国传统书画是一个老年人的艺术,不到40岁很难真切体会到其中的奥秘和精妙。现代科技发达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40岁可以转换成50岁,方可谈及“人书俱老”四字。通常而言,40、50岁的人,人生阅历尚可,生活的形态哪怕是生存的方式已经有了定数,如果是一位书画家,他的技术储备和学术思考在这个年纪也大多完整了,剩下的就是他想法兑现的事情:在余生成为一位艺术家,或者成为以书画自娱的隐士。
书法从来不缺乏“主义”和流派,以我的浅薄阅历,我就经历了书画同源(画书)、抽象书法、书法主义、学院派、流行书风和现在热闹的不得了的新文人书法各个阶段。有意思的是,这些阶段大概用了40年的光景,除了各个“门派大哥”不同,时间大多有所重叠,说起来都是一个起步的状态,最多也就是个“不惑”,没有一个进入“知天命”的年纪。
刚刚不惑尚没有进入知天命年纪的当下书法创作,碰到了它从未碰到的棘手问题:当实用性几乎不存在的今天,书法何为?如果不是适逢盛世,如果不是书法能换几吊银子,泱泱大千、芸芸众生又有几人挺身不脸红地说出:书法,我仍然爱你!
越来越多的人关心书法的技术问题,关心怎么样入选一些重要的展览问题,关心自己的作品用什么方法可以卖得更好一些,反过来,越来越多的人从来没有想过:剥离商品属性的外衣之后,我们为什么要书法?包裹着商品属性外衣的书法行为其本身就是功利书法,从一个极低出发点开始的书法创作就注定要为真正的意义上的书法减分,而且,最终无法触及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之命门。
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人愿意从事书法创作——通常,一个人学习书法到考入高等院校大概要用去2到3年的时间,本科直到研究生毕业,如果顺利,总共用去了10年时间,毕业后,不管是有工作还是没有工作,再用10年时间“混”(好听一点叫历练),可能成了一个很不错的写手,但更多的可能是他可能仅仅是一个不错的书写者。可惜的是,人生中20年最好的青春没有了,40岁后,书法能不能成为这个人的生存依托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如果转行,那么更糟糕,书法百无一用,除了能带来些许视觉经验,他几乎不能为改变命运带来什么。这是一个博傻的世道,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有比我们更傻的人会来学习所谓专业的书法,于是,我们编写教材、开设考前班,也可以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给那些懒得带孩子的家长减减负。但是,这都是10年前的套路,人总会在被骗和骗别人之中慢慢地长大,当我们发现各个学校、画院、研究机构,连教小朋友写字的人都是书法家、都是专业的不能再专业的人才时,我们是不是应该醒一醒,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把书法打回原形,让书法回到书法。
书法最直截了当的解释是:汉字书写的艺术。书法向来是读书人的专利,所以,文人和书法向来是联系在一起的,很多艺术门类可以目不识丁,但是书法不行。书法首先显现为“文字”然后才是“意义”,如果是不谈文字识别性先“图像”而后“意义”,那是绘画,与书法无关,我们会将之理解为“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发展到今天的书法史告诉我们,书法有很多事实不容更改,比如像正、草、隶、篆四体书,以快、慢、方、圆的形式终结了书法字体审美的大类;再比如,唐代的书法特别是的楷书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法”的高度,无法超越。那么,古今的书论又说了些什么呢?孙过庭在《书谱》中这样说经验:“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古今书人优劣评》说钟繇“云鹄游天,群鸿戏海”,《题怀素草书屏风》说怀素“虽多尘色染,尤见墨痕浓”,说的是审美。旧式的传统书论谈及用笔必源自对自然万物的模仿,谈及用墨必然风花雪月。社会是发展的,书法也会因为工具和审美的不断转变而转变,换句话说,每个时代的书法家能做得工作只是在书法程式上、一些看似规律的规律上和很多审美方式上的小修小补。正如现代公共空间的巨大、非私密化,案头把玩的册页、手卷正逐渐被通天大屏所取代,蝇头小楷被榜书篡改。此类观看恰恰成就了功利化的书法,构成了我们的世俗生活。当美术馆成为“世俗性存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强化了视觉冲击对书法表现能力的呈现,却也违背了传统书法“超越世俗”的诗性审美。就此而言,以美术馆为标志的现代展示空间往往以推进书法之名而恰恰将书法带入“非书法”的尴尬际遇。
我相信,没有理论家愿意去撩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也没有什么样的书法家不愿意将自己的作品不放到人多的地方去展览,因为公共空间的频繁出镜离功利、与功成名如此的紧密相连。
有没有一种书法一开始就与功利毫无瓜葛?答案是有的,但前提是去职业化。现在的高等院校书法教学显然是把一个人培养成书法家或者是一个研究性的人才的教学模板,所以,当下的书法从学习开始可能就能污浊的,当然也就结不出什么像样的果子来。以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美院读书法,那是真喜欢,日后这些最早拥有光环的人大多成了书法界的翘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加上后来美院大面积扩招,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一方面风风火火,人丁兴旺,一方面又陷入了毕业即失业的狼狈局面。
就像中国画创作领域喊了十几年呼唤精品、呼唤力作一样,书法创作这些年技术越来越精粹,形式越来越新颖,但是,艺术作品本身所应该具备的生命力却越来越苍白,而且内涵浅薄,缺乏反复赏读的魅力。
汉字书写依附于文人阶层,随着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解体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消失,说文人书法在当今似乎真的没有什么必要。但是,时代总是发展的,只是有的时候快一些,有的时候慢一些。现在的文化史家、书法学专家已经开始反思到底是站在视觉艺术的角度(先图像、后识别),还是站在汉字书写的角度(先识别、后图像)来厘清当下的书法,很显而易见地事实是,这几十年各种书法思潮、流派更替都是前者,都是图像先行的,划大类,是绘画,和纯粹意义汉字书写的书法有着泾渭区别。
新文人书法倡导者胡湛提出,“新文人书法的上限应该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以旧封建文人书法的终结,以鲁迅、郭沫若等新时代文人书法家的出现为标志的”。按胡湛的观点,时间节点上,新文人书法是“白话文”之后的事情,白话文之后,文学的写作方法变了,“革四王的命”,绘画变了,书法当然也变了,一些属于文人范畴的写字行为变成了广义的书法。而正是这样非功利的书法,让现在社会所培养的书法审美意识回到的书写本身。因此,在二十世纪末书法趋近图像表现的方式下,非专业、非功利的书写艺术就显得别有价值。表面上看,文人书法来自旧式文人阶层的延续,但文人书法强调书写、气息和非功利的主张,却与视觉识别不同。从某种角度看,文人书法与中国传统书法更为休戚相关,从而在近几十年的书法史提供了另一种回溯传统的方式和策略。并且,由于“书如其人”、“文如其人”的基础与中国审美经验的契合,它成为书法在上个世纪末至今的一种自我校正,并为当下书法创作提供了一个常态的线性发展参照系。
文人书法的提法本身就与“新”有关,以前没有这个说法,因为大家都是文人,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现代艺术教育成熟之后,出现了职业书法家,以炫技为目的书法变成了主流,书法回到了“技近乎道”的起点。“新文人书法”是以“旧文人书法”为参照系的,它有其非常明显的时间性因素作为线索,并且它强调这种时代性,强调在时代性条件下表达的变化。胡湛新文人书法的提出一刀切在上个世纪自来水笔的出现、一刀切在了将近100年后电脑的出现是有现实意义的。以我的理解,作为汉字书写的艺术,第一次“被革命”是让书法直白地脱离了实用,第二次则让书法变成了纯粹的艺术。脱离了记载、脱离了实用的书法事实上已经成了当代的一个书法命题,如果书法不想成为以绘画为主流的“图像”转述,书法在艺术诉求与表现手段上一定是遵循文人传统的。文人书法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和法度,强调“表意”的叙述逻辑,回到实用对技术的超越,这种超越源于为了需要而产生的书写,从而达到非功利的境界。从某种角度看,这种书写不断强化的是我们生活经验与艺术直觉,所以这样的书法形态不再呈现为“功利性”的,而显现为审美,从而回到了艺术的本身。基于此,文人书法的研究和剖析不仅是对当下书法回溯传统的反思,也是文人书法介入当代文化的别样收获。
上世纪末,不管什么书法流派争论意味着必须建构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和新的形态,就像“新文人画”探索一般,针对书法领域对“图像”的注重和展览机制下“大、奇、多”的现象,出现了以“承接传统精神”为特征的“本位”探索,从而派生了“新文人书法”。进入新世纪,随着电脑、手机推送的普及和书法一日千里的发展,书法创作越来越变得充满危机和局限性。当然,书法在此时已几乎被视觉概念所替代,如果我们把这种替代看作是书法进行当代性转换的一种意图,那么,调整和革新书法表达的思维意识及观念姿态,深化书写精神,从图像转回对书法的审视与描述,重建具有文化特质的语言形态认识,恰恰成了建立了“新文人书法”内涵的前提。
新文人书法是动态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变化不以线性发展逻辑为基准,它的生成模板是以发明为转折点的,比如携带方便的自来水笔出现后,我们就不能不提“文人书法”,再比如更容易整理和存储文件的电脑出现后,我们又提到了“新文人书法”,显然,文人书法的提出就是我们学理意义上书法艺术,为了时间的排序,我们加了一个“新”而已。但是,要说明的是,新的、旧的文人书法都是以旧式文化模式为参照系的,区别在于是对原有的“旧”作出时代性反应而已。
我参加并且关注过2003年以后的新文人书法的活动,以我粗浅的理解,“新文人书法”这一名称,是由于一群人希望书法在本质上仍延续着一个脉络相承的中国文化和精神,并与功利书法相区分,进而完成书法在现代转型一种意愿。“新文人书法”的提法不是一种简单的概念炒作,它已经进入到一种观念层面中,可以这样说,“新文人书法”概念的彰显,是上个世纪各大门派狂飙突进的“参照物”,是非功利书法的有力佐证。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新文人书法”既不是风格、也不是运动,更不是思潮,它只是对当下文人自娱式书写的笼统描述,这种描述缺乏对对象性质的定性,你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公务员,可以是司机,当然你也可以是专业书法创作者,但是你必须放弃图形以及对笔墨的酷爱,进入情绪的流露、感受的迸发、性格的显现和心境的表达,进入刘熙载在《艺概》书论中所说的那样:“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新文人书法观念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的情况下,与一般概念上传统文人书法、上个世纪初文人书法相比,新文人书法的在时间的划分上更为清晰,而且基本上割断了传统文人书法和当下功利书法的纠缠,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至少确保了书法的纯洁性,确保了书法从起初没有受到功利的困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8: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文人书法发展的当务之实
 吴又华
内容提要:回顾过往,新文人书法作为一种思潮或者是一个当今的书法流派,在上一世纪末由我们一群活跃的青年书法理论家共同倡导开来,迄今,“十多年过去了,新文人书法的大旗依然高举,真可算得上是当下书坛的一个奇迹。”(唐吟方语)
是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文人书法因我们而起,并且走过了筚路蓝缕的一段历程,虽说这其中取得过一些骄人的成果,但同时我们发现,期间还有不少的问题一直伴随我们左右,正因如此,身为书法理论家和批评家,当我们面对已经走过了十几年光景的新文人书法,每每想到她在当下的发展以及今后的远景,自然会有一些思考和构想的。
基上述,本文仅就新文人书法作为当下的一个书法流派或者说是学派在今后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进行解说。
关键词新文人书法  发展  构想
中国书法在上世纪末期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世纪交替之际有了众多流派、主义、思潮的涌现,为书法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一浪高似一浪的冲击波,这是众所周知且应该是值得大家欣喜的好事情。同样,新文人书法的诞生成长以及发展欣逢其时,在上世纪末,她经历了原始的蜕变而有了最初的新文人书法思潮,经历了最初的思想构建以及原始的学术主张和倡导,继而在新世纪到来之后的新十年有过几次较大范围内的讨论:一是2000年在业界权威报刊之一的《书法导报》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二是2003年在广州举行的“羊城论艺——新文人书法年会”,三是2007年在石家庄举行的“首届全国新文人书法研讨会暨邀请展”。当时,应该说,几次大范围的学术活动的举行为新文人书法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了一片天空,并且,也因此使得新文人书法在当下书坛有了重要的一席之位。毕竟,在各门学科都是主义流派纷呈以及学术主张“百家争鸣”的今天,新文人书法作为一个思想流派或者思潮能够在今日书坛站稳脚跟已属不易;况且,由于上述几次大范围的活动举行,更加使得新文人书法在经历了世纪交替之后的新十年间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以及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简单的历史回顾如此,说到今后的发展,想来不得不说的是,迄至新世纪到来的十年之后,面对中国书法刚刚走过的三十年,面对之前的各种主义、流派在今天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走下坡路”的态势,新文人书法要更上层楼,想必其所面临的问题依然不少。基于此,试设想新文人书法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期要前进、要发展,本人在此抛出一些新文人书法今后发展势必会面对的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关键所在。
一、大力张扬学派思想,解决观念混淆问题
很显然,十多年过去了,从提出并倡导新文人书法,我们大家都做过很多各方面的工作,其中,最为主要的应该还是一些文字理论性的言论申张,并且大多的学术主张以及文章的争论还是比较多地停留在某一个单项的层面上进行,以至于真正系统性的学术工程没有去做。迄今为止,虽然新文人书法的成长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和责难,但同时亦没有很广泛和很深远的影响,这是冷静思考过后的一句公道话,这,既是历史的局限所使,同时也是我们在过去的共同工作当中的一个忽略。事实如此,客观上的种种原因我们不再去说,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紧接下来,我们要在相对短的时期内将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和系统的一一整理将很有必要;否则,再这么下去,再过上十年、二十年,新文人书法恐怕到那时也不会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带去很大的干预,更别说具有很广泛的影响力了。倘若二十年后的历史不幸如此,本人今天便以为,新文人书法的研究和探索也就没有再进行下去的必要了。
长期以来,在某种层面上讲,书法的理论研究要往往会落后于创作,这是众所周知但都不一定认同的事实。对此,反映到真正的创作衍变,想来理论文字的形成很多时候都会显得滞后,有鉴于此,我们总在希望当今的书法理论发展,除了做一些关于历史钩沉、谈创作技法和谈欣赏的文字功夫之外,更重要和必要的,应该是从纯艺术乃至从纯文化的角度出发,将书法视为一门真正的学科而非视之为单一的技术活,如此甚好?!
事实和愿景如上,面对新文人书法,想来当务之急也是当务之实的一个重要问题摆在面前,即沸沸扬扬过去了十多年,到今天依然有不少书法同道对这一学派提出质疑,并且,大多数这些质疑的出现往往还都只是围绕新文人书法的概念或定义而生,这,表面上看来是人们对我们一直以来的主张没有深入了解,或者说别人没有读懂我们的新文人书法,但这一现象时不时的存在与出现,无疑也说明了我们在过去的某些工作上处理得不到位。有鉴于斯,本人的设想一如五年前所言:是时候将新文人书法向当今书坛重磅推出了,是时候将我们长期以来研究的文字理论进行系统地梳理了……具体点说,是时候将新文人书法有关的历史缘起、概念定义、思想主张、学术传承、活动历程、理论研究等等所有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系统的整理之后公诸于世,同时应就新文人书法的自身综合问题做一份较为深入的学术年鉴或者蓝皮书,还可考虑在专业的报刊网站上发布某种方式的宣言书。这么一来,相信新文人书法这一当今书坛灸手可热的书法流派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更加地了解她的历史和关注她的成长,二也可以让我们这些一直在为她努力付出的人们能够更加清醒地看到今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二、出版系列“丛书”,解决系统理论构建问题
众所周知,不管是哪一门学科,一个学派的形成与发展,真正是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构建去完成对她的指引和推动的。信然,则新文人书法作为当下书坛极其活跃的一个流派,通过历史的反观不难发现,其今后的发展必须在系统理论研究方面狠狠地补课,因为只有将这看似庞大却又十分必要且必须的工程做好,新文人书法作为一个艺术学派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才有可能走得更加的健康和更加长远。基于这么一种认识,显然当务之急的一个重大课题摆在倡导者们的面前,便是要在学派理论观念和意识上重新梳理,并且做好系统的规划和理论的深入挖掘。有关这点,笔者建议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进行相对的块面分工,比如,根据平时各自理论研究的特长以及兴趣点,部分人可以去从事学派理念上的梳理,部分人则可侧重于新文人书法学术主张对当今书法创作实践干预等等;一句话,既可有专注美学的,也可有关心思想观念的,还可有整理历史的,甚至有紧贴有时代性的……这,只是一个启发,相信大家可以从这些工作上的分工和不懈努力中,是可以找到一种或者多种更加适合新文人书法在当下乃至今后发展的样式的,或者说从这种“既有分工、又有整体”的研究中能够探索出一条更加有利于新文人书法前进的路子。
基上述,我以为具体的做法可以是适当地分工下去,经过一段时间各位专家学者的独立研究之后,再进行相对的集中梳理形成文字,并且,紧接着就是要将这些形成的文字作必要的归类梳证而后安排出版发行,既可出版单一的课题专著,也要出版全方位的系统丛书。因为,只有这么做,系统性的理论构建才有可能达成,才有可能有效地避免过去十多年来大家长期“各自为阵、想到那说到那”的零散局面,从而还可避免过往时有发生的那种“同一个问题大家都在重复理论”的尴尬和思想资源的浪费;也只有这么做,新文人书法的研究与倡导作为学术流派才能更加的具有思想凝聚力;更因为这么做,新文人书法的理论构建才有可能足以进一步的深入影响乃至干预到当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前进发展。
三、创建“联盟”、“基地”,解决队伍归属问题
不言而喻,“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当说是任何一个时期历史发展当中最可怕的问题。
世间事物的发展往往如此,身为新时期书法热潮中的弄潮儿,在过去的十几年,我们有着后来人不可能拥有的优长,因为,我们和我们所经历过的一切已经水乳交融,因为,我们和我们所从事过的书法参与已经血肉相连;缘自于此,作为书法的一分子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在十几年前登高一呼,继而投身到了对“新文人书法”的创建和积极的研究当中。事实是,新文人书法作为思潮或者学派从提出至今已经走过十多年的历史了,今天,当我们冷静地反观这一段心路历程之后,相信大家都能够很清醒地意识到一个根本的问题:不容否认,过往的十多年,我们有我们的局限性,即新文人书法从发起之初,经历了成长和壮大的十多年,一直以来我们都主张顺势而为,反对名人效应,反对依附名角大腕……这,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会十分坚定地说当初的这一选择和定位是对的。毕竟,我们知道,学术的研究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左右其前进发展的,同样,一个思潮或者一个流派的生存与发展,也不是有了谁或者没有了谁就会“一呼天下应”或“树倒猢狲散”的。
所有这些,应该说,正是因了当初我们共同的顺势而为,才使得新文人书法的研究在今天依然有着宽松的学术环境,这一点相信以后也不会变。时至今日,新文人书法作为学派的发展优势在此,但从长远计,本人认为:新文人书法在今后要发展、要壮大,创建研究的“根据地”很有必要,因为,总是在进行不定期的学术研讨以及各自为阵式的文字研究是不利于学派的迅速成长和健康发展的,说得更加远点,过去十多年,面对新文人书法,可以说我们做了不少工作,但成果的取得似乎还应该比现在更好。然而没有,这其中的原委,大概不是我们大家不努力,也不是大家付出的不够多,相反,我以为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或者就是我们的队伍没有较快、较好的增长,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派的迅速发展。果真,本人认为,在现阶段,很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尽快地建立新文人书法的联盟或者基地。毕竟,没有革命根据地,革命的队伍将无所适从,将不会有根,不会有归属感!
当然,要说联盟或基地的创建,那应该是考虑成熟而后再实施的事情,具体的比如说:联盟是和谁联?怎么联?基地是建一个?建多个?什么形式?啥子性质?工作范围?服务对象?等等等等,因此将会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我以为大家可以在这些问题上集思广益,先议而后动,既是必行但不急于一时,具体的情况和方案起草应当细之又细,具体的对象选择应当慎重,应该坚持联盟或者基地的出现必须有着“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原则。有关这项举措,工作的开展千头万绪,但有一点,本人坚信:类似于“新文人书法研究基地”等等学术机构的创建,当属有利于学派在今后发展的一种明智选择;有了这种选择,相信会令到新文人书法在今后的发展有着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会使得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更加的具有整体的统一性和明确的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8: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湛 于 2013-7-23 00:03 编辑

新文人书法:文人书法的时代接力
——新文人书法核心理念再梳理
□胡湛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新文人书法的核心理念进行了在梳理。认为新文人书法是传统文人书法的复兴与弘扬。其美学原理是技进于道和人格迹化。其审美标准是:笔墨精绝与不计工拙,知人论书,士气、书卷气。创作理路包括:1、本体意义上的更深层挖掘与诸多营养的融汇吸收丰富发展;2、以传统书法精华----文人书法为主要取法对象, 兼融民间书法、宫院书法及现代西方美术之长;3、注重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书法创作原理并应用于实践;4、注重生活基础, 亦即传统文人书法的主体的人格学养之修炼。此外我们更应该继承其“文墨并重”和“诗为书魂”之精神。随后对新文人书法与近年书坛热议的相近观念文艺书法、学者书法、文化书法、艺术书法等进行了辨析。最后对新文人书法的创作生态方式下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大中普遍参与的展厅竞技形式外,更要注重其非竞技的隐逸性创作活动邢台,特别推崇现代诗书雅集书法创作活动形式。
关键词 新文人书法  文心  溯古  新化  活动
       新文人书法是书法界一些兼善学术与创作的朋友自90年代下半叶开始倡导的一种学术理念、思潮、活动和流派。如果从我1996年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算起,到现在已经有18个年头了。一些同道曾撰文称,新文人书法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流派能够持续近二十年时间,而且还能保持一种旺盛的活力继续开展活动,这应该说是当代书法界的一个奇迹。但我认为,新文人书法作为传统文人书法的继承与弘扬,它才刚刚起步,很算不了什么。传统文人书法可以追溯于汉代的张芝,它有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新文人书法刚刚走过近20年的道路。20年和2000年相比显然微不足道。但正因为他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渊源,所以他必然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新文人书法自1999年、2000年、2003年、2007年先后在北京、广东、石家庄先后举办过不同形式和规模的雅集、座谈、展览、研讨会、邀请展等活动,在《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等报刊,在中国书法家网论坛、当代书法网论坛举行过持续多年的学术讨论,中国书协原主席沈鹏先生、中国书协主席张海先生、中国书协顾问、原副主席旭宇先生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受到书坛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当代全国书坛产生了持续深远的影响,成为当代书坛的重要思潮与流派。
然而由于新文人书法讨论的参与人员众多的开放性和时间的不集中,一些理念还缺乏必要的系统化和总体的整合。因此,我们这里不揣浅陋,对新文人书法的一些理念再做梳理。
一、新文人书法理念的核心归纳
1、新文人书法概念辨析
      书法流派和类别的划分或界定是对其某些特征或属性的强调。文人书法和新文人书法是以书家主体的不同界定的。它与民间书法、写手书法等相区别。强调书家的文人或新文人身份特征。新文人书法相对于文人书法,区别在时代和文化的新上。
      文人书法按时间分有传统与现代。传统已成既往,现代需要建设。当代书法已沦为展厅下的群众性形式竞技。已被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所笼罩。新文人书法的主旨就是接续盒溯源已经逝去的中国传统书法主流精华——文人书法,以返本开新,建立新时代具有深厚价值和极高品味的书法的主流主体。
       那种将新文人书法望文生义的解说,如将行文人书法简单地拆解为:新的时代性、文的文化性、人的个性、书法的艺术本体性,其不免有点简单和机械。其实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新文人书法的主体为人,是文人;书法是文人的书法,在新文化运动前是文人书法,现代社会转型则成为涅槃重生的新文人书法。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新化继承弘扬。
      对新文人书法的概念我曾在多文中对其做过界定性描述或不同角度的阐释。1997年,在《中国书画报》《当代书法流派批评》系列批评文稿中专列“新文人书法”一节,称“新文人书法——传统文人书法的复兴”。强调的是在当代思潮多远情况下,以复兴文人书法传统为取法的书学理念和研习创作风尚。2003年,广州新文人书法年会我为作品集写的序和2004年于《书法报》答黄君问时,则称“新文人书法是中国书法的复兴运动”。之所以将复兴的对象由文人书法改为更大概念的中国书法,是认为文人书法即中国书法的主流精华,弘扬中国书法的主流与精华自然就是弘扬中国书法。2007年,在石家庄召开“首届全国新文人书法研讨会”上,则撰文称“新文人书法”是“当代书法的古文运动”。其着眼点是在文人书法和新文人书法象古文运动,甚至就是作为古文运动的一部分,在充分挖掘与肯定其力纠时弊的作用角度下进行阐释的。
      用一句话概括新文人书法的概念,其实也很简单。十年前在广州我是这样描述的:
       新文人书法简单说,就是传统文人书法的复兴与弘扬。进一步阐释就是具有新的文化知识结构、新的社会价值观之新闻人主体,在汲取传统文人书法精华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人文审美理念,化用现代艺术创作资源进行的书法创作风尚。(《羊城论艺倡新风——2003新文人书法年会综述》)
       这一界说,现在看来,仍然讲得通。
       新文人书法理念,说一千,道一万,我们以为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和两个基点。核心即文,即文心,大而言之即文化、察而观之即文气、时空观之即文脉。两个基点即溯源和新化。溯源即是复兴,新化则是直面现代和面向未来的目标探索。
2、新文人书法的美学原理
        新文人书法的美学生成原理是什么?我们认为其在总体上是对文人书法、是对中国书法美学原理的继承,即:技进于道和发于内而形于外的人格迹化;
技进于道,也就是以技为基,然后进于道,也就是某种技艺达到一定的层次和境界,也就达到了艺术的境界。这是道家庄子“庖丁解牛”思想,也是中国艺术、书法艺术的美学生成原理。此时道即艺,艺即道。而在诸艺发展,当其成为一种人生事业追求,则又与人生志向的为学济世之“道”形成对立而又有关联的两个范畴。即所谓“志于道,游于艺”者也。“道”与“艺”成为自汉以降艺术发展的重要取舍价值命题。唐宋有“文以贯道”,“文以载道”的思想理念为其集中体现。
       人格迹化。中国士夫文人尊崇的儒家讲“内圣外王”,讲发于内而形于外,这就形成了中国艺术的“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的人格迹化艺术形成原理。也就是在重视书家人格和学问修养的格物致知,主体的高尚人格风采的自然流露。这种人格迹化的前提自然是书家承继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及道德修养的全面修为,也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艺的文人艺术美学原理的根本依据。人格迹化决定了书法艺术审美的独特性。这种对人格修为的强调决定了书法艺术必然以文人书法为主流精华。
3、新文人书法审美标准:
       笔墨精绝与不计工拙。王僧虔曾云:“张芝、韦诞、钟会、索靖、二卫并得名前代,古今既异,无以辨其优劣,唯见笔力惊绝耳。”由道家“技进于道”的艺术形成原理自然要以过硬的笔墨功夫为首要审美标准。而对书家人格与学养的强调则于宋代则形成了欧阳修“以书为乐”,和苏轼及黄庭坚强调意和书家修养的自然流露,所谓“信手点划”“无意于佳乃佳”“不计工拙”。
      知人论书,以人品论书品。知人论书是孟子“知人论世”思想在书法品评的延用。这一思想最早反映在赵壹《非草书》中。其云:“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畔,妖不自作,诚可谓信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馀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所论书家也是先谈人再论书。这种知人论书思想到宋代发展到极致,以欧阳修、苏轼推崇人品书品俱佳的颜真卿最为典型。郭若虚论画云:“人品既已高矣,画品不得不高”,也是其时代文艺品评风尚的反映。
      神妙能逸品。古代以书品论书,开始按参照魏晋官选中正九品制分等论品。至唐李嗣真在上中下品之上,以钟张羲献,列“超然逸品”。张怀瓘《书断》将上中下三品改称神妙能。使三品的具体内涵、艺术特征及创作技能特征有了相对明确的所指。唐后期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综合李嗣真和张怀瓘的品评论,以神妙能代替上中下,而将逸品列于神妙能三品之外。其称“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优劣也。”李嗣真的“超然逸品”,指的是创作技能的最高和超出寻常之意;而朱景玄所论逸品,则是不拘常格,纵情恣意,随手而作,不期然而然的自由创作状态。有似苏轼所谓的“信手点划”“无意于佳乃佳”的娴雅超逸状态。宋黄休复著《益州名画录》,将逸品从朱景玄的四品之末移到了最前,成为逸神妙能。反映了宋代书画品评风尚对文人书画超逸品格的的推崇。
      士气、书卷气。苏轼论书讲“神、气、骨、血、肉”,认为“缺一不成书也。”又讲“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黄庭坚推崇“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俗,即俗气,所对乃雅,乃文气、士气,刘熙载明确讲“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而东坡的“读书破万卷”和黄庭坚的“胸中有数万卷书”则衍化为书卷气的审美标准。
4、新文人书法创作理路。
       我在2000年即曾于《书法导报》刊文探讨新文人书法创作理路。认为其主要四个方面:1、本体意义上的更深层挖掘与诸多营养的融汇吸收丰富发展;2、以传统书法精华----文人书法为主要取法对象, 兼融民间书法、宫院书法及现代西方美术之长;3、注重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书法创作原理并应用于实践;4、注重生活基础, 亦即传统文人书法的主体的人格学养之修炼。2003年在广州年会上则扩充为八个方面:
新文人书法在创作资源上,以传统文人书法为主,以民间书法、宫院书法、现代西方美术等为辅。但不拘于形式而重内在精神之传承,不是写文人书法之帖即新文人书法,关键要汲之能化,要能变俗为雅,而不能师雅而僵。(2)具有明确的创作意识,是有意于佳乃佳。但重在适情适意,力弃功利性之媚势媚俗等;(3)仍然遵循“道进乎技”之创作原理,注重笔墨线条质量的锤炼和表现性,追求笔墨线条的生命意味。(4)强调作者主体文化修养和生活基础对创作冲动有感而发的产生作用,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无病呻吟;(5)注重文艺与笔墨意境的有机结合,反对割裂或弱化、废弃可读性越出边界背离书法原旨的纯构成形式化倾向,拒绝拼贴、装置、制作等泼普手法;(6)字里行间充满书卷气,作者自由自主自信向上的时代生活精神气;(7)创作创新手法上运用科学的慧眼理念认识分析传统和现代资源,走出传统一味临帖的朦胧感悟时代,创建有效的获得生动、丰富、美丽的作品的科学手法;(8)新文人书法是中国书法于当代的复兴或古文运动,反对目下华丽矫饰的极力玩弄形式以奇异是尚缺乏内涵的流俗时风。主张溯本清源依据书法这一艺术的特质进行创新发展。(《新文人书法笔谈》)
      而在2007年石家庄“首届新文人书法研讨会上”,我则又将其做了四大方面的概括:1、重视人品、强调学养——主体素养文人化;2、接续经典、宏扬精华——书风审美典雅化;3、科学研究、自觉创作——研创方法科学化:4、关注社会、深入生活——内涵表现生活化。
      在以上创作路径要点之外,我们觉得在当代书法穿凿一味讲究形式,甚至认为形式及内容的误区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再做另两点强调,即文墨并重和诗为书魂。
       兰亭雅集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书法艺术传统和精神,除其精妙的笔墨、诗、序文外,我们更应该继承其“文墨并重”和“诗为书魂”之精神。
       关于文墨之关系,早在唐代张怀瓘即已明确论述过,他在《书议》中说:“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又于文末明确区别对文墨的非等同取向:“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这与当代人只知道抄录不知道明白不明白古诗文,主要精力用在形式拼贴制作上,形成截然相反的不同。
      诗是各门艺术的最高境界。古代文人雅集总是以诗的吟唱为中心的,好的诗歌意境也必然会促进书法的品味意境。
      因而强调文墨并重,强调诗为书魂,必然有力地干预纠正当代书法过份的不忽视文的诗性内涵特征和形式主义的泛滥。
二、新文人书法与文艺书法、学者书法、文化书法相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当下书坛与社会与90年代刚刚提出新文人书法时,社会时代及文化背景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新文人书法相关或交相接近的思潮或流派有:文艺书法、学者书法、文化书法。有必要对此做一说明。
1、文艺书法与新文人书法。
       当代社会改革开放,国强民富,文学艺术获得了极大发展。许多歌唱家、戏剧、画家等都积极参与书法创作,几乎成为当下文艺和书法界的一道风景线。从郁钧剑、唐国强、姜昆,再到 等等,表演之余也挥毫波墨,舒胸敞怀。但这些文艺家的专注精力在书法之外的其它文艺专项,或写作、或曲艺、或戏剧等等,精力难以使他们达到“技进乎道”的“人格迹化”笔墨表现水准。这些文艺家书法只可看作是为活跃文艺气氛而进行的客串和票友式行为,不能与新文人书法混为一谈。
2、学者书法与新文人书法。
        新文人书法的缘起有书坛呼吁书家学者化的背景。但当代学者在专业化社会分工愈细的今天,多数学者只可做相关专业的学问,但却多不能挥毫泼墨。只有治书法学专业者,或具有书法专业水准者,才有可能学术与创作实践兼善。如沙孟海、启功、沈鹏、旭宇等,此时的学者书家才有可能成为新文人书家。
3、文化书法与新文人书法。
        书法是文化,文化书法的概念有点混乱。它的指向也许是针对一些书坛学人主张展厅视觉形式至上的艺术书法。也有抢救当代书法文化精神和内涵的考量。书法文化与书法艺术相较而言,前者包容面更宽,几乎所有的写字行为和与写字有关的人文活动都可以叫书法文化。但书法艺术指向的是艺术。它只是书法文化大范域中的一个特定疆域,即把作为观赏的艺术品写字行为和有关环节才叫书法艺术。它基本被锁定于以作品为指向的创作、展示、欣赏的相关活动。
      文化是个大概念,书法文化包括书法创作本身及其前后、甚至社会的、生活的、即时的历时的等等有关的所有内容。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所谓“技进于道”的“道”,就是很具有分量的文化范畴。书法艺术是书法文化,但书法文化绝不仅仅是以当代展厅效果取向的艺术品和艺术创作,它包括书法于社会生活中的需求规约、风俗、书者的素养、心态、价值观、审美观、史学、美学、教育、技法理论与实践、批评、鉴赏等等。如春节春联的书写、订婚交换庚帖、乔迁、庆典吉庆联语的书写、往来翰札格式礼仪等等。而当代书法作为二级学科的认定、由小学到高等院校的写字和书法学科设置则更具有凸显的文化特征。而一些学者则提出文化书法,则是有感于当代书法过于注重纸面形式和笔头技巧,致使文化失落所发出的拯救书法文化的呼吁。不过以文化界定书法,即以大概念界定小概念,则使语言概念使用显得混乱、不伦不类。特别是把它再做为一种创作流派进行倡导,更显得空洞玄虚。书法文化的研究和拯救只能从狭隘的当下所谓“形式至上”、“展览至上”时髦观念中超越挣脱出来,以全方位社会的、生活的、主体的、客体的、历时的、在时的、整体的、分析的视角进行观照、研究、锤炼,才能实现书法文化的真正继承和发展与繁荣。
       新文人书法无疑是强调书法的文化性的,但其指向是广义上的人类文化对书家的人格修养塑造作用,以及由具有深厚人格和学识修养书家主体在进行书法创作时所表现出来的神妙和超逸品格和意蕴。也就是说:新文人书法关注的是文化对书家主体的影响,以及由这样的书家所创造出的书法作品的品味层次与风尚。其中自然包含文化、书家主体、创作方法、审美、批评其各个环节的传统挖掘和新时代社会转型新化的研究与探索。
       因此我们便不难明白,新文人书法与文艺书法、学者书法、文化书法的联系与区别。
三、当代书法的创作思潮背景与新文人书法的活动特性与方式
        当代书法创作主要表现为展览的形式竞技。具体表现为:复古形式主义风尚;拼贴制作风尚;买弄技巧风尚。书法不像美术,有具象的题材、主题内容。书作的评判主要依据其风格形式的独特和品味的高下。在硕大琳琅满目作品的展厅中,多数作品都在写行草,你写篆、隶,你的作品就会跳眼,入选获奖的几率就大。众人都写唐楷,你写一篇别人不写的《爨宝子》,你的作品同样会跳眼。当代书法发展30余年,从80年代的初步复兴,到九十年代的以掠奇取胜民间书法流行书风盛行,再到新世纪以来二王经典形式技巧的竞技,大众作者书法在展厅形式技巧中进行着忐忑的上下博挛。纵向看来,其积极的进步也许反映在,技巧的高超、纯化和对经典书法的模拟。但无论如何在形式上与二王、宋四家等经典书法形式上的接近,但内容的唐诗宋词的来回抄写,甚至”墓志铭”内容页原封不动地进入了展厅,则无情地反映着暑假修养的匮乏和书作文化内涵严重失落。另一方面,一些有识之士深感这种时代风尚的弊端和误区,尝试注重文字内涵的“阅读书法”“民生书法”等。但展厅形式文献材料的书写总有给人以伪制的感觉。这就是书法发展与当代,或当代书法所处之形式竞技与文化失落的现实境况。也是新文人书法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新文人书法讲究继承传统书法的主流精华——文人书法经典,但其决不是文人书法经典的表面形式模仿。新文人书法注重书做的文化含量,但其表现的应该是活的当代人文生活,而不是展厅形式无谓的材料抄写。复兴文人书法活的主体、诗意的内涵、多重丰富的书卷气审美视觉,是新文人书法无可选择的时代使命和研创目标方向。
       毫无疑问,无论何种书法理念与流派,最后都是要付诸创作实践的。而创作实践的目的、方式无疑关系到其结果的形成。展览竞技是书法大众的创作方式。新文人书法可以不拒绝这种方式,但还应该寻找更适合表现和抒发书家志趣、文心、修养、才情的方式形式。隐逸性自古即是文人书法的创作特性,在当代仍然应是其一个主要的表现存在形态。而且这种非竞技的非功利性,更可保证书家性灵的自由抒发表现。
      当代文人的案牍生活已由古代的毛笔挥洒变为钢笔书写和敲击键盘,人们的通信联络也有传统的翰札往来变为短信、邮件、微信。那么新文人书法的创作生态该如何存在。书斋遣兴、诗书雅集等,当是我们提倡的重要创作生态活动方式。
书斋遣兴主要指个人于书斋濡墨挥洒。个中情趣因人不同,此不作讨论。
       诸友雅集,或于厅堂书斋,或于山野林下,或饮酒、或品茶、或谈天,当以观天感地,触景生情,兴会诗吟,纵情挥毫,则融情、景、诗、文、笔、墨,此时、此地、时代、风物、才情、墨韵则一一具现了。因之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倡导雅集、倡导诗书笔会,不失为新文人书法的一个绝好创作活动方式。这种雅集也可扩展为雅集后展、出版、座谈、研讨等。书法的隐逸性活动,避免功利性竞技,但也不能拒绝社会交流、宣传。
    由竹林七贤、金谷雅集、兰亭雅集到西园雅集等,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人书法创作雅集传统。我们当承继其精神和有益的而适合的方式,结合新时代社会生活、文化特点探索新时代丰富多样的雅集创作活动形式,尝试在野外、在雅斋,或带着酒的激情,或凭籍茶的温蕴,带着生动,带着灵感,创作出此时、此地、此一件的特定时空的即兴书法之作。其历史、文化、艺术意义不言而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7-22 18: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探析新文人书法之“文”在何处
□戴春森
【内容摘要】虽然新文人书法已然定论,但它还是避免不了一再被追问——什么是新文人书法的理论界定或者创作实质?这个问题,既因为它抽象,也因为它深广,更因为它在发展,所以总觉得对它论之再论而终归是意犹未尽。在“新”、“文”、“文人”、“新文人”、“书法”这几个需要探析的词素中,“新”、“文人”、“新文人”、“书法”含义特定,唯“文”字,含义幽深,大有智性义理,汇集众彩,以成锦绣的宏阔。作为一种文化觉悟,新文人书法的实践充满着无尽的期待值,探析“文”之所在,“文”之所形,便是其内涵所在。
关键词  探析 新文人书法   文 “文”之所在
引言:“新”的背景,“文”的渴求,决定了新文人书法观念与实践的既定涵义。从明确的时间上看,新文人书法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提出,至今快二十个年头了。曾有两个说法:①新文人书法是由新古典主义书法中衍生出来的,②新文人书法是“沿袭新文人画,以书画同源为根据稼接过来的”。这样说,包括新文人书法的执旗者以及之外的书法家都是不能就此了然的。有不少人把新文人书法和新古典主义书法搭连在一起,甚至有人认为新文人书法是“新古典主义方式下的主要创作流派”[1]之一。公允地讲,学院派、新文人书法、流行书风、新古典书风以及之后还存在的以及可能出现风格流派完全可以是独立自由的探索路线,包括现代派书法共属于近二十年来书坛并行的风景线。胡湛先生早就讲过,新文人书法是相对“现代派过分注重西方现代艺术的输入和对传统的背叛及古典、新古典主义继承清代以来碑学对民间书法过分推重,特别是为力挽新时期以来的书法创作形式主义的失落,功利主义的泛滥而造成的书法内涵的缺乏、典雅人文精神的失落,呼吁传统文人书法的复兴宏扬,倡导书家学者化”[2]。新文人书法和新古典书法虽有相似处,但各不相同。关于新文人书法是“沿袭新文人画”之说也是仅仅停留在这两个词含有可比性的层面了。尽管1996年胡湛先生先宏论新文人画同时又撰文树立新文人书法,二者意识上是相契的,但就此不看新文人书法理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那未免一叶障目了。新文人书法渊源于中国书法史2000年的文人书法积淀,看似这样的说法非常准确,但是书史中关于文人书法“却历来语焉不详”。有人就断为“书法中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表现文人的性情,在书法之外看出许多文人的感想”[3]的都是“文人书法”。推而知之,传统文人书法是士大夫雅人深致,胸次博达之做为;是古道学简淡雅逸,朴拙高古之品相,所以它几乎囊括了书法史的所有经典作品。新文人书法和新文人画是天然的两个各自独立的艺术领域,它们共同的担当是当代全球性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实现“人的精神的自由和本质力量”和显示“传统的艺术生命力”[4]的展现这是新文人画和新文人书法二者主要的共同点。以上这些联系和比较,可以有效地定位新文人书法内含本质的研究。
一、由“文”说起
(一)文的字义 文的字义甚广,现择录一二。⑴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现象(灿若文锦);⑵刺画花纹(纹身);⑶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⑷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文采);⑸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文化、文物);⑹自然界某些现象(天文、水文);⑺旧时礼节仪式(繁文缛节、虚文);⑻文华辞彩(文质彬彬);⑼温和(文火、文静、文雅);⑽非军事的(文职、文治武功);⑾专指社会科学(文科);⑿掩饰(文过饰非);⒀量词(一文不名)。其中文的本义有纹理、花纹、辞彩、文字等,同时也专指文化、社会学科、自然现象、量词等,它相对的含义还有温和、非武的、掩饰等,这里列出的每一种含义都和讨论新文人书法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关联性。
(二)文人 古代称读书能文的人为文人,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唐钱起《和万年成少府寓直》:“赤县新秋夜,文人藻思催”。古代文人也叫士大夫,士大夫一词也是对古代知识阶层的通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古代文人安身立命的模式。时代变了,读书能文的人再不是少数人群了,现代对文人的理解已经大不相同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略识字的都算得了文人,后来是高中生、大学生算作文人。到了今天,教育越来越发达,大学生当苦力、卖猪肉、回乡务农等已不再是新鲜事,硕士、博士成批生产,大量繁殖,满大街都是文人。那么,谁是新文人书法的文人呢?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如下定义:“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5]我倒期望这个说法也是对新文人书法群体的一个引证,但是没有必要,新文人书法不再是身份之实,而是指导思想和创作理念之争。
(三)文化 “文”亦即“文化”,这是“文”所包含的字义之一。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极其复杂庞大的综合体系。据专家考证,“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系辞下》 “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尚书·序》“由是文籍生焉”;《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尚书·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如:《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四)新文化、新文人 新文人书法强调“艺术思想是新时期的文化思想,它的主体是新文人,它的根系在传统文人书法和新时期的文化土壤”[6]。多数人讲新文化都指向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之后的文化现象。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民主与科学的启蒙运动,为先进思想的传播和取得人民革命的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由此西学东渐,加之我国建国初期到文革以前的教育思想与文化态度,基本上隔断了传统士大夫文化的延伸。新文化造就新文人,王国维、鲁迅、于右任、弘一法师、谢无量、沈尹默、郭沫若、毛泽东等书法家的创作既是新文人书法肇起,又是传统文人书法的续演。
(五)新文人书法与恶俗“新文人艺术”的区分 从以上思路辩解过来,新文人书法何其沉厚。但是,作为近二十年来书法思潮之一的新文人书法,处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乃至信息化全球的文化背景下,这个时候的新文人书法和王国维、鲁迅到毛泽东时期的新文人书法不可同日而语。时代不同,文则相殊。或许有人以为作为当前书法思潮之一的新文人书法就如同某些“新文人艺术”一样,是从古代文人批判的视角出发,用讽刺、调侃的语言方式嘲戏古代文人风花雪月、美酒佳茗、间或舞文弄墨、醉笑狂歌的享乐主义志趣;如某些新文人艺术中的丰臀肥乳半裸女人,或者恣意懒散得拧拧歪歪的腐文人样。那么,它就仅仅是娱人、自娱的清闲文化,是消解了“新文人艺术”之初原有的进步意义而泛化的个人主义艺术现象了。
二、“文”在何处
现在有了新文人书法的定位。显然不是王国维一代新文人书法,也不是西方现代思潮下颓废恶俗的新文人书法,那么,我们就接着思考:当代书法思潮中的新文人书法是什么人?新文人书法是什么新?这其实就是思考了新文人书法意义何在?新文人书法价值何在的问题。
(一)关于新文人书法之“文人”的角色内涵  “新文人”——什么文?什么人?刘心武先生对文学界“新文人”是这样说的:“我想他们的新,一是年龄轻,属新人范畴;二是他们以上的几辈,形成了一个断裂……三——这是最主要的,是他们虽然意在接续上‘五四’时期的文人传统,却也不是述旧一派,和时下的‘新国粹’或‘后国学’等派不同,他们精研中国古典却并不沉迷于‘古色古香’;当然他们也不是崇洋一族,他们通洋文,能读乃至能译洋书,文章中既能拈来古典亦能糅入洋典,却大体上是立足于运用人类共享文明,中西合璧,融会贯通;他们守书斋而不遁世,直面市场而不随俗,关注社会进步民间疾苦却不主张金刚怒目横扫暴跳,心平气和陶冶性灵却绝不淡化良知消解正义,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难以做到什么,从而更执著精心地去做自己能够做到的善事美事;确确实实,他们的文章以及他们的生存方式,已然构成了一种现象,以‘新文人现象’概括,恰如其分”[7]。这与新文人书法的诞生宣言何其相似:“当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大门洞开时,中国人一方面不得不再一次经历‘睁大眼睛看世界’,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不得不像恍如隔世一样进行补课挖掘学习。东西方文化的新一轮碰撞,使‘西化’思潮再一次抬头,表现为抛弃或弱化汉字的现代派书法兴起。而延续推崇民间碑版书法的发展则逐渐形成了造型奇异怪诞的流行书风盛行。加之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的盛行,诸种追求表象形式新颖的探索随着当代书法的发展,越来越暴露出其笔墨质量的浅薄和精神内涵的不足,其愈来愈走向书法本体的边缘与歧途。因而一种呼吁对书法正本溯源、摈除时弊、加强作者主体学养、提高作品笔墨质量和内涵,呼唤传统文人书法复兴的思潮渐起”[8]。不过分注重西方,不背叛传统,不过分推崇民间,淡化功利,摈除时弊,提高内涵。“从本质上讲,文人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新文人书法的兴起则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于书法的折射与反映”[9]。这就是新文人书法“新”之所在。
    (二)新文人书法之“文”的社会内涵 有道是“以文救世”,新文人书法“文”之所在宏远。“90年代以来,‘新文人书法’的倡导者力求书法的创变,目的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再次赋予抽象形式以新的精神内涵。新文人书法的催生应不只是对传统文人书法的救赎和复兴,他更多是在时代感召下的新文化精神的直接体现”[10]。邵秉仁先生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时指出:“由于书法实用功能的弱化,书法基础逐渐萎缩;受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艺术精神日益淡漠,继承不足;因功利思想的驱动,脱离汉字和书写的基本法度,浮躁的创作风气盛行。现在,如何坚持优秀传统,创造富有时代精神的书法艺术成为书法发展的主题。从繁荣传统艺术、弘扬时代精神和保护民族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竞争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需要认真思考总结当代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健康稳定地推进中国书法的可持续发展”[11]。首先说明书法艺术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有着重要意义,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书法艺术精神是时代要求。新文人书法的深层理念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时俱进,展示时代主流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反映时代面貌为主旨。其次说明新文人书法不只是对传统文人书法的救赎和复兴,更是“返本开新”,重塑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精神。它是把书法艺术的个人追求和社会功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迎向大众审美的评判和鉴赏,筑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豪迈精神家园。再次是回望古代圣哲,皈依儒道境界,固守民族文化品格,吮吸元典精神,培育“高韵深情,坚质浩气”力量,冲破西方文化浸袭的迷雾。再其次是针砭书坛时弊,在风潮迭起,急进功利,技术至炫的负极效应期,依守书法情感与精神本质的支撑,呵护中华“文脉”,传递愈少弥坚的正能量。
    (三)新文人书法之“文”的艺术内涵  新文人书法“文”在于儒雅、清幽,富于书卷气、金石味,以“简穆雍容”为极则。纪戊寅先生认为新文人书法家应该以“具有新的高尚的社会伦理品德修养,新的丰富的知识结构,新的文艺价值观、审美观、品评观”。在个体艺术实践上杜绝轻薄心态和泛化言论,坚持“临帖积学、传统创新、生活情感、自编自书、雅俗共赏,让书法作品具有鲜活的时代精神与深厚的内涵意蕴”为创作理念。还说要效仿一代大家“毛泽东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炉的激放纯美的诗情和绝妙的书法艺术融洽、俊俏、飘逸、大气磅礴的经世书法新风”。[12]毛泽东是一代新文人书法的典范,可视为新文人书法典范的还有“儒雅境界,学问使然”的王国维小楷书和“由碑而帖,文气盈面”的“鲁迅体”书法。能把学问、人品臻于“化”境,非“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之功不可,这三个新文人书法典范还说明,新文人书法的成功既要继承创新,还要坚持艺术标准。所以说:“‘新文人书法’在艺术创作、审美取向等方面,由于其强调的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当代文人之艺术情结,因此决定了其必须坚持将书法创作指向作者生活的时代,决定了其更具有‘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精神”[13]
    (四)新文人书法之“文”的时代内涵 说开了,新文人书法之“文”,在乎时代精神,在乎国粹隽永,在乎以文载道,在乎道技至于化境臻于完美,在乎充满美丽中国梦的浪漫胸怀,在乎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道路践行。依照“文”这一字所包含的所有宽广幽深的旨意,我们完全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它捅穿到一个至高的命题——人类的意识形态的层面。《史記·諡法》云:“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錫民爵位曰文。”综观历史,实际就是把文章做深了,把字写神了,“文”与“墨”形神兼具,“气”与“韵”荡气回肠,因之而造就了高拔不俗的“书”与“法”。新文人之“文”——乃天地、万物、人心。
    三、贯之以“文”
新文人书法正处在发展期。在新文人书法的建构和价值探寻上,有着不断调整和拓展,这些年它又取得了新的突破和积淀。展望它的发展,它还有待修正、弥补、发现、跨越,还将经历一个充满幻想和机遇的过程。但是当前,则必须立于“新”和“文”前提,以时代发展、社会需要准则而去拓建“新文人书法”的能为,那种脱离客观实际的大而全之的“新文人书法”意识是不可取的。贯之以“文”,新文人书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价值超越。
(一)贯之以“文”,寻找新诗创作意义  书法以诗意为魂。早期新文人书法在自己的宗旨下思考这种艺术实践方式和使命时,对症它的现实,有不少人看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新文人书法必须建立有说服力的书法文本……新文人书法目前缺乏的是高品味的书法文本”[14];新文人书法必须“提供具有时代高度的书法文本”[15]。这两个设想都是新文人书法理论初期的设想。关于新文人书法的文本具体是什么?有人就讲:“新文人书法家自编诗文的体裁,我认为应该以新诗文为主,现代人说现代话。这样才更利于情感的抒发,更有益于凸现新时代精神。其根据就是毛泽东说过的:‘诗当然应该以新诗为主,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形式,既束缚思想又不好学’”[16]贯之以“文”,把目光投向新诗,是一种可贵的觉悟,“毫无疑问,这是传统书法文化创新传承所获得的珍贵的笔墨情缘”[17]。翟万益先生就是这么做的。从上世纪末开始,翟万益在临池不辍的同时,进行新诗创作,每有佳作吟出,他必在宣纸上挥毫书就,天长日久,便悟出一些真谛来,渐渐形成自己的新诗书法艺术。诗人,文学家高凯先生认为其探索的意义在于:“赋予了书法这一中国笔墨传统艺术以新的书写内容,使古老的艺术生发出时代新的文化气质和精神,而书者也由此达到了我手写我诗、我字写我心的境界——而这也是中国书法不可丢弃的优秀传统。在书法与新诗之间进行思想、情感和形式上的链接,无疑具有艺术探索意义。二者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嫁接,而须心心相印,气韵相随,情感相融,做到人、诗、书三者水乳交融”。进而推定:“书法对新诗的选择可能是历史的必然,与传统诗词相伴了数千年的书法,已开始青睐只有百年里程的新诗,自然有其充分的理由。这是因为,新诗到了今天,越来越显现出其最初那种自由的艺术精神,而传统经典诗词又很容易成为书家们笔下的一种‘程式’,一些求新求变的书家青睐新诗是再也自然不过的事情”[18]
(二)贯之以“文”,寻找主题的意义,开创新文人书法的坦途  陈振濂先生是上世纪末书法流派里颇具实力的学院派书法的领头人,在他近年的创作档案里,以当代“文人书法”复兴为命题,转向新文人书法的探索,表列“①心性流淌:文人书法的新承传;②‘人’与‘文’的在场:文人书法的新深化;③‘主题’的预设:‘文人书法’的新超越”的三个专题。可见陈振濂先生的文人书法,“是注重文辞注重书写注重社会传播功能的较纯粹的‘文人书法’”。而他实践“‘文人书法’的关键,一是‘文’,二是‘人’。书法是一种表现载体,书法如果不能承载‘人’和‘文’,则不可称为‘文人书法’”[19]。他在“守望西泠”展中,把“文人书法”之“文”,落脚到题、史、才这三个基点上,实则卓尔有实。
(三)贯之以“文”,搜取更多样的文本,获得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陈振濂先生2012年6月9日在杭州举办的“社会责任——传播·阅读•创造: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从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主题上有力地探索了新文人书法文本及其社会意义。陈振濂教授长年关注民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将“恪守社会责任”向来引为自己的人生职责所在。2012年创作的一批直击时事与民生的书法新作,强调书法的“传播”、“阅读”、“创造”功能,“还原”了书法社会意义。非常有必要把两个专题的文本详录出来:“1、壬辰记史:以发生在当下的2012年全年所发生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国际资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人文精神、教育科技、国家政策、道德建设、市政管理、民生需求等等当代史内容为创作题材,以书法丰富的笔墨艺术形式表出之,使习惯于抄录唐诗宋词的传统书法艺术,因赋予其可‘阅读’的时事内容而更贴近今天的时代、历史脉搏,从而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而真实的书法在当下的时事记录与艺术文献。2、民生叙事:以报刊传媒为平台,广泛征集社会各阶层的民生诉求与发展期望,从各处几千份征集来稿中遴选出一百份有普遍意义的民生内容,改编成适宜书写的文言文并创作成为书法作品。从而使原来仅限于狭窄的文人士大夫诗词歌赋小圈子的书法,真正将触角伸延向全社会各领域,并使书法与‘社会•民生’产生密切而即时的互动互证,使一般市民同样能真正感受到:高雅的书法艺术其实是可以与自己的衣食住行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休戚与共的”[20]。陈振濂先生这次主题展的三个关键词:注重社会效应、坚守文化传统、强调艺术高度这三点,彰显了新文人书法的艺术价值,有力地关联且密切了书法的社会承载,完整地尤其标识出了新文人书法最宽广和最有社会价值的内涵。以‘壬辰记史’和‘民生叙事’两大板块的几百件书法创作组群为标志,试图在当代书法创作展览中引进一种新的书法观:即书法不仅仅是抄录唐诗宋词而无关时事的雅玩,应该恢复它上古时期作为承载时代记录文献的人文功能,尽管这样的传统已经失传了上千年。应该把书法从文人自娱自乐的书斋中拉出来,拉向火热的当下社会生活。直接用艺术来记录与反映民生诉求,反映时代主题。”[21]
新文人书法“文”之何在?这一路思考过来,我们既看清了它的内涵所在,也印证了当今书法发展的另一个主题:书法要“文为第一”。
结语:新文人书法已然是被社会和时代推动和壮大了的命题。新文人书法核心在于“文”与“人”,而“文”在何处?在于回归中华元典精神,葆有文人本色,肩负社会担当,倡导人文精神,持开放多元态度,自觉聆听时代大音符,探寻时代大文章,以“文”贯之,以人为本,表其心声,达其情感,关注社会民生,切入当代生活,言说大众文化诉求,自觉传递正能量,这是新文人书法的“文”之所在、内涵所在、价值所在。
  
注释:
[1] 翟爱玲.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二十年来中国书法思潮的惠顾[J].文艺争鸣,2004(04).
[2] 胡湛. 当代书法流派批评•新文人书法——传统文人书法的复兴[N].中国书画报,1997-5-5.
[3] 张同标.文人与文人书法[J].青少年书法,2007(22):46-49.
[4] 苗再新.20世纪中国绘画美学[M].山东:山东美术出版社,2000年:467-469.
[5] 张修林.谈文人[OL].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3-17/1147631.shtml
[6] [2]
[7] 刘心武.新文人——什么文,什么人[N].光明日报,1998-8-17.
[8] 胡湛,寇学臣.文人书法的终结与新文人书法的诞生[J].书法,2006(06).
[9] [8]
[10] 邱世鸿.论新文人书法与文化精神[J].书画艺术,2003(06):25-29.
[11] 邵秉仁.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6-7-19.
[12] 纪戊寅.我对新文人书法之认识的补充絮语[OL].http://www.ddsfw.net/?action-viewthread-tid-51546
[13] 寇学臣,李抒梅.书卷气:新文人书法的重新皈依[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7(7):41-43.
[14] [10]
[15] 王庆忠.倡导新文人书法的意义 [OL].http://www.freehead.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58887
[16] [12]
[17] 高凯.传统书法与新诗笔墨[N].光明日报,2013-3-30(12).
[18] [17]
[19] 侯心琪,牛志军,谌林.陈振濂与当代“文人书法”复兴——从“‘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书法展”伸延出的话题[J].青少年书法,201203):18-21
[20] “社会责任——传播阅读创造:陈振濂综合书法群展展览简介[OL]http://bbs.xlys1904.com/
thread-58898-1-1.html.
[21] [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艺术顾问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 | 书法家常用礼语 | 公元干支对照表 | 岁时表

Archiver|手机版|当代书法网|当代书法论坛 ( 京ICP备2020048054号,京公安网:11010802014578号 )

论坛网友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当代书法网立场无关。

网站联系人:杨之 13501296373

当代书法网群:36526567(QQ) 当代书法网版主群:34573496(QQ)

网站邮箱:ddsfw@126.com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时军莉律师(上海君莅律师事务所)

GMT+8, 2024-7-6 17:34 , Processed in 0.298221 second(s), 1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